古人耕地。圖乃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5月1日是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勞動節等,是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勞動節。然而,別認為現代才有在尊敬、重視勞工,古代可是老早就出現了
黃曆二月二,是農人開始春耕的時日。在以農為本的時代,絕對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因為農業發展事關國家興衰,故皇帝在每年的這一天中,都要舉行儀式--勸民農桑。這就像民間會在開始農耕時進行一系列的祭祀禮儀與民俗活動,立春的「打春牛」便是一項勸民農桑的活動,不僅預示開始農耕了,亦有規勸農事、鼓勵農耕生產之義。
帝王親耕
啊!咱們還是回頭來說說皇帝進行的大儀式吧!
既然說是皇帝的儀式,當然就是由皇帝本人親自示範--耕田。皇帝此舉是為了表示農業對國家的重要,當由天子做為表率,萬民自然備受鼓舞,理當致力農耕生產。隨著黃曆二月二過後,即是春耕的農忙時期,四處可見辛勤農夫忙忙碌碌、不得閒的景象。
您可能會問,這是何時才開始的儀式。依據史書記載,最早能夠追溯到伏羲時期。《史記》亦載,周武王每年也都會恭肅嚴整地舉行「親耕」儀式。儀式過程就是由皇帝率領文官武將出宮到田地中耕地、鬆土,做出一系列象徵勞動的耕事。雖說只是象徵性,但歷朝歷代對於此象徵儀式,亦難馬虎。
盡管說親耕儀式只具象徵意義,但對穿衣、喝茶、吃飯皆只要伸一伸手就萬事妥當的帝王來說,二月二的「親耕」,可不好受。因為,皇帝可得在儀式進行中,親自拿著鋤頭,耕田犁地。雖然只是做一些看似稀鬆平常的鬆土、除雜草的活動,但就會讓皇帝汗涔涔了。這種只讓皇帝汗出如漿,不至於到淚潸潸的儀式,當然是要讓傲視萬民的皇帝躬身感受一下布衣小民的辛勞。帝王可得真正瞭解,恍若豆芥的平民可是勞苦功高啊!天下若不是仰靠這些百姓,他怎麼可能過著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所以他得心繫百姓、時時刻刻忖度如何處理好政務,盡量輕徭薄稅,以免除百姓困苦,得過幸福的好生活。
據說將二月二「勞動節」發揮到極致的,非清代雍正莫屬。雍正時期,雍正設置「一畝園」,即是讓皇帝親自耕種的田地。每年春天的勞動節,雍正都會前往這一畝園親耕。平日裡,這一畝園內的農耕事務,自然是勞煩其他人了。可惜的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這帝王親耕的一畝園儀式就漸次廢除了。
為何定二月二來親耕?
看到這裡,您不覺得奇怪嗎?為什麼會定在黃曆二月二呢?
傳說二月二是軒轅黃帝的誕辰,同時也是掌管降雨的龍王的抬頭日。也就是說,過了二月二,雨水就會漸漸多起來了,此狀利於耕種。雖然說此節日只是讓皇帝「御駕親耕」,以顯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但是在明、清兩代卻開始興盛起來,連百姓都十分看重這一節日了。
故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有載:「二日為龍抬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過。都人用黍麵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曰薰蟲。小兒輩懶學,是日始進書房,曰占鰲頭。市民又於是日櫛剃,蓋取龍抬頭之意云。」
參考資料
〈一畝園〉
〈從雍正耕織圖看古代的勞動節〉
萬樂水〈一綱多本《耕織圖》〉
〈你知道原來古代也有「勞動節」〉(知史)
《帝京歲時紀勝》(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內鄉縣衙「打春牛」原來是「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