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定在每年的3月8日,是為了感謝婦女在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領域上所作出的貢獻的一個國際性節日。
在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西方國家的工業和經濟急速發展,而工人的工作環境惡劣、工資被剝削、和缺乏勞工法例去保障勞工,因此而引發一連串工人為了保障勞工福利的社會運動,而女性的權益更加被忽視。
發展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業女工上街抗議工作條件惡劣和薪酬偏低,雖然遭到政府鎮壓,但是往後每年的3月8日都有同類抗議活動,亦促成了日後工會的產生。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由女士發起的大規模抗議行動。
1908年3月8日,在紐約,有15000名婦女走上街頭,要求政府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和享有選舉權。
1909年2月28日,第一個「國家婦女節」(National Woman's Day)由「美國社會黨」(the 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在紐約發起,在美國各地得到響應,並呼籲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慶祝「婦女節」活動。
1910年至1913年的每年的2月28日,「美國社會黨」在紐約都舉行「婦女節」慶祝活動。
1910年8月,「第二屆國際勞工婦女會議」(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orking Women)在丹麥哥本哈根(Copenhagen,Denmark)召開,有來自17個國家的100名婦女出席。德國「社會民主黨婦女辦公室」主席(the Leader of the Women's Office for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in Germany)Clara Zetkin提出各個國家應該訂定同一天去舉行「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大會提出要提高婦女在社會上公平的權利和要有投票權。
1911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四個西歐國家舉行了「國際婦女節」活動,有100萬人出席,提出了婦女有工作、選舉、接受培訓、受雇政府工作和終止歧視的方案。
1911年3月25日,紐約發生了一場在「三角工廠」火災事件(「Triangle Fire」),引致140多名女工死亡,惡劣的工作環境是主要因素。在隨後的「國際婦女節」的大會上多次被提出,要求美國政府以至世界各個政府要改善勞工的安全和權益,促使美國政府制訂勞工法例以保障勞工的安全和權益。稍後當地婦女發起了「婦女之麵包和玫瑰運動」(the「Women's Bread and Roses Campaign」)。「麵包」象徵經濟上的保障,而「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素。
1913年2月23日,蘇聯的婦女舉行她們國內的第一屆「國際婦女節」,決議將「國際婦女節」改在每年的3月8日,自此,各國的「國際婦女節」都訂定在每年的3月8日。
1917年2月25日,由於兩百萬蘇聯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蘇聯婦女發動全市工人大罷工,提出「麵包與和平」(「Bread and Peace」)的訴求,引發「俄國二月革命」,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新成立的「俄國臨時政府」賦予婦女有投票權,並將3月8日定為國立假期。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由女士發起的革命行動。
1924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公告「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這是「三八國際婦女節」在中國的開始,並且在廣州舉行「第一屆國際婦女節日祝大會」。
1938年,「中華民國」批示婦女可以參與政治活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
1956年8月9日,數百名南非黑人婦女在比勒陀利亞舉行示威遊行,抗議政府推行「種族隔離政策」。新南非政府成立之後將這一天定為「婦女節」,以紀念南非婦女在爭取平等所作出的貢獻,自此,南非的婦女在每年的8月9日都舉行活動,要求實現男女平等、結束黨派之爭、保障婦女在社會上的權益。
1975年,「聯合國」確認每年於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並呼籲各國舉辦慶祝活動。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婦女節」成為類似「母親節」一類向女性表達尊敬和愛意的節日。在「婦女節」這一天,男士會贈送花或者禮物給他們的女朋友、妻子或者母親,子女會贈送花或者禮物給他們的母親等等,以表示對她們的關懷和尊敬。
女性職份
中國有女媧造人的傳說,舊的聖經上記載上帝造天地的第六天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北美印第安人和古埃及人都認為他們是太陽神的後裔等等。
人是神創造的,分為男性和女性,男性有剛強的本質,女性有溫柔的秉性,相互協調,互相補足。婚姻是神聖的,一男一女的結合,是神訂定的婚姻制度,在一個家庭裡,男主外、女主內,又是相互協調,互相補足的。
傳統的中西方文化,不約而同對男女性格都有同一個定位,就是男性是剛強的,女性是溫柔的;不約而同對男女角色在家庭中又都有同一個定位,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男的要愛護妻子,女的要愛戀丈夫,男的要在外謀生,維持家計,女的要在家中相夫教子。這樣的男、女性格的定位和家庭文化一直持續了幾千年,「國際婦女節」為女性在社會上爭取權益這麼多年,似乎都打破不了這個規律。
在現今的世代,究竟女性的角色應該如何呢?我認為女性的主力應該放在家庭裡。請勿誤會我是一個保守和看不起女性的人,而是我認為神把一些重要的任務交付予女性,這些任務就是生兒育女、培育子女成才和將傳統文化承傳下去,我認為神看重女性的角色,將神認為重要的一環-生養下一代、培育下一代和承傳文化給下一代-交給了女性。一些女性不斷在社會中打拼而塵封了自己的天職。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腦部的發展各有不同而作出的推論。
在一個男女生而平等的社會裏,我們不難發現,普遍的男孩子在遊戲中比較喜歡走動,傾向是踢球、奔跑等富動感的遊戲,表現出剛強、好動的性格;而普遍的女孩子比較文靜,傾向玩跳繩、跳橡皮繩、跳飛機,即使在活動的遊戲中表現出溫柔、嫻靜的性格。至於玩玩具方面,普遍的男孩子傾向玩有動感的汽車、皮球,而普遍的女孩子傾向玩洋娃娃、家家酒。普遍的男性的空間感、理性思維、體力都比女性的好,加上無須有月事、懷孕、餵哺嬰兒,促使男性走向社會,相對來說,女性就留在家裡。兩性之間從少就已經表現出男的剛強、主外和女的溫柔、主內的天性。
從少到大,女孩子對語言的掌握普遍都比男孩子的強,包括語言的聆聽、記憶、思考和表達,這樣,女性就比男性善於與人溝通。溝通是與人建立關係的重要環節,因此,女性就比男性善於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普遍的女性比男性善於表達想法、感受和情緒,故此,女性就比男性容易拉近與別人的關係。言教在教育中佔了一個重要的比例,善於運用語言、善於與人溝通、善於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就令培育子女成才、將傳統文化承傳給下一代顯得比較容易,這解釋了為什麼神要付予女性較佳的語言能力。
普遍的女孩子自少就有比男孩子較文靜的秉性,一個較文靜的人就比較容易專注、細心,造就了女孩子比較擅長閱讀。閱讀是增長知識的一個主要渠道,有了知識,又有了良好的語言能力、表達感情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自然就更能做好神托付在女性身上培育下一代、將傳統文化承傳給下一代的使命。
普遍的女性在聽覺上比男性靈敏,而聽覺上的辨別能力亦比男性強,亦促使到女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比男孩子好;普遍的女孩子的小肌肉,即手指的活動能力比男孩子靈活,所以女性在彈鋼琴、拉小提琴、針黹等手藝上遠比男性優勝;普遍的女性心算的能力比男性強、心算的速度比男性快;普遍的女性的圖像辨別能力比男性高;普遍的女性較多運用右腦,普遍的男性較傾向運用左腦,但是,連接兩個大腦半球的神經元以女性的運行得較快,形成女性的腦筋較靈活;而普遍的女性語言的能力、溝通的能力、閱讀的能力都比男性好。以上種種有關女性大腦功能的優秀的發展,令到普遍的女孩子的智能發展比男孩子早和快。這又是為什麼?就是方便女士們、母親們做好培育下一代、將傳統文化承傳給下一代的工作。
普遍的女性比男性文靜,比男性膽怯,亦比男性因循守舊,所以不容易行差踏錯,這個本性令女性比男性更適宜於傳播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從東西方流傳開來的故事,都有提及神和人在地上同時存在和一同做事的記載,中國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青天、老子留下五千言倒騎青牛西去、以色列有耶穌基督下世傳道、印度有釋迦牟尼佛傳法、古希臘有宙斯掌管宇宙等等的事跡的記載,因此,很多優良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神傳文化,是神刻意在地上為人類開拓正面的文化。女性就賦有這樣的特質去擔當這個重責。
在生命誕生的初期,男嬰的生命比女嬰的脆弱。女子受精之後,男性胚胎的夭折率比女性胚胎的夭折率高,死亡的比例是150比100,即是說,在母親流產的個案當中,每有100個女嬰夭折,就有150個男嬰死亡;當嬰孩出生後,男嬰又比女嬰容易夭折,死亡的比例是106比100,即是說,每有100個女嬰夭折,就有106個男嬰死亡。當人到了四歲之後,男、女孩以至少年、青年、中年的死亡率就差不多相若。到了老年,男性的死亡率再度攀升,換句話說,女性比男性長壽,就以香港人為例,女性平均的壽命是87.32歲,為全球女性平均壽命之冠,而男性平均的壽命是81.24歲,亦為全球男性平均壽命之冠。再者,普遍的女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即是約12歲之前,她們肌肉的生長和體能與同齡的男孩子相若,在跑步、爬樹等體能的競賽中或會勝過同齡的男孩子。青春期之後,女性生長的主要是脂肪,以塑造優美的體態和為生兒育女作準備。那麼,為什麼神要設計到婦女的身體比男士更能抵抗疾病、更能抗逆和更長壽呢?以我的分析,我認為當然是神給予女性較健康的身體和較長的時間去培育下一代和將傳統文化承傳給下一代。
為什麼懷孕的職責要交給母親,就是因為母親能親身目睹和體會到嬰兒從自己身體裡出來,這個新生命一定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人會渴望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同時亦希望將自己的一切,包括文化也一併傳遞下去,加上母親為親生嬰兒餵哺母乳時所建立的非常親密的親子關係,母親就更渴望去培育好下一代和將傳統文化承傳給下一代,這就是一代代遺傳下去的女性的天性,也是女性的天職。身為女性,應該以自己女性的身份自豪,好好的去完成這些神聖的任務!
從選曲中反思
下文提供一些樂曲,請讀者朋友去聆聽所介紹的樂曲,看看有沒有引發共鳴。
《希望》
第一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陳慧琳主唱《大長今》主題曲《希望》。
「看犧牲的腳步盡化溫暖,看艱辛不卻步步向溫暖,信將愛能力創,心中的冀望,終於都靠岸,未曾絕望!」歌詞講出了:女性肯「犧牲」、不怕「艱辛」,「將愛盡化溫暖」和「冀望」等女性的美德。不單只女性,作為一個人也應該這樣。
「For Elise」
第二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Ivo Pogorelich鋼琴獨奏貝多芬於1810年創作的「Bagatelle No.25 in Aminor(Für Elise)(For Elise)」(第25首A小調鋼琴短曲)(《給愛麗絲》)。
《給愛麗絲》是蘊藏了貝多芬對泰麗絲的愛意。優雅的樂段表現出泰麗絲高貴、清雅脫俗的一面,富動感的樂段表現出泰麗絲輕鬆活潑的另一面,不論是泰麗絲高雅的品質,或者是泰麗絲活潑的性格,在貝多芬的心中都是可人的,你們可以感受一下貝多芬柔情的一面。女性溫純、高雅、帶點開朗、活潑是你們身為女子獨有和受人喜愛的本質。
「Try」
第三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Colbie Caillat主唱的「Try」(《嘗試》)。
歌詞提到「女士化妝、美甲、電發、瘦身、打扮性感、展露身材,為的是迎合他人,作為女士,要清醒,不要一味去追求,要嘗試去改變,離開物質,返璞歸真,找回做人的目標。」真的是一首發人深省的歌曲!
「I Am Woman」
第四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Helen Reddy主唱的「I Am Woman」。
「I Am Woman」是一首提高女性權益和呼籲反對歧視女性的歌曲。
「Ave Maria」
第五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Mirusia主唱德國著名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1825年創作的名曲「Ave Maria」(《聖母頌》)。
東西方流傳下來的故事都有提及神人同存和共事的記載。天主教徒相信瑪利亞是為誕生耶穌而派到人間的神,是「天主之母」,無原罪、無玷污童貞女,事成之後蒙召升天,成為「中保聖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
「Songs My Mother Taught Me」
最後一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Charlotte Church主唱捷克著名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80年的名曲「Songs My Mother Taught Me」(《媽媽教我的歌》)。
歌詞提及到:「年少的時候,媽媽教過我唱歌,現在我有了我的孩子,我就將媽媽教我唱過的歌教給我的孩子。」文化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媽媽在這方面就擔當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作為母親的,不要小看自己在家庭、在社會、在民族、甚至在世界上的重要性。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You educate aman;you educate aman.You educate awoman;you educate ageneration.」
這兩句格言出自一位1801至1877年的美國政治家Brigham Young,白話文演繹這兩句格言是這樣的:你教育了一位男士,你就只是教育了一個人;你教育了一位女士,你就不只是教育了一位女士,你是教育了一整代人。Brigham Young亦認為女性有教化下一代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