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改革之路似乎又轉向。(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2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金融系統風險之高令各界關注,由於各個金融機構業務交叉,金融改革、混業監管的呼聲近年來越來越高。2月6日,中國銀監會官員撰文表示,中國金融行業完全實行綜合經營條件尚不成熟,仍應分業經營。另有分析指,中國金融系統的分業監管存在漏洞,給官員留下套利空間。
中國央行旗下媒體刊登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文紅的文章,李文紅認為,當前中國完全實行綜合經營的條件還不成熟,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有必要保持分業經營這一基本框架。做出這一判斷主要是考慮到銀行業與非銀行金融業態在盈利模式、資金來源、風險承擔、企業文化等方面具有區別和目標衝突,以及中國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健全、金融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因素。
李文紅表示,總體上看,中國的金融業總體仍保持分業經營格局。實行適度分業經營制度,有利於實現風險隔離,防止局部風險交叉傳染而放大為系統性風險。在現行分業經營格局下,各類金融機構不宜盲目追求「綜合化」、「大而全」。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經濟的金融風險越來越大,以至於官方多次提出防控金融風險。2016年以來,有一個詞語在官媒報導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就是「防控金融風險」。在2017年,維護金融安全首次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習近平當局更是反覆提及「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系統對一個國家而言,其安全關係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國的銀行、證券、債券、信託等一系列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其中很多金融機構的業務已經層層嵌套,造成風險疊加。
近幾年,中國經濟逐步下行,實體企業經營狀況明顯惡化。相應地,金融體系面臨資產質量下降,壞賬風險上升的壓力。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曾撰文認為,維護金融安全根本出路在改革。
徐高認為,快速發展的金融業態與相對滯後的金融監管格局之間產生矛盾。在混業經營的大潮下,中國傳統的分業監管格局留下了監管套利的空間。單一監管主體的監管漏洞往往對全局性產生了不良影響。事實上,新興的金融業務已經成為不少實體企業的重要融資來源。金融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實體改革的欠賬,給實體轉型施加了倒逼壓力。而如果金融改革停滯,也不利於中國應對外部金融衝擊。
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漏洞,導致分業監管的機制跟不上現在的形勢變化。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是此前中國股市發生股災之後,證監會和銀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不知所措,甚至面對李克強的質詢一問三不知,李克強因此拍桌子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