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的歷史上,達賴喇嘛會寫詩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圖片來源:Pixabay)
很多人因為倉央嘉措十分有名,就以為會寫詩的達賴喇嘛只有他一個。錯錯錯!在西藏的歷史上,達賴喇嘛會寫詩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可是,倉央嘉措為什麼會這麼有名呢?他才寫了七十幾首詩,難道是作品有何獨特之處嗎?別急,這就是小編要在這篇文章中提的重點了,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倉央嘉措情詩令人著迷
提及倉央嘉措,大多數人絕對會和小編一樣,立即想到一首詩,那就是: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一首詩是不是你最喜歡的呢?要知道,「不負如來不負卿」這一句,擊中多少人的內心。那種糾纏己身、環繞不息的內在紛擾,居然是來自現實中無法擺平的熾烈情感,以及在冥冥之中無形地引領著自己朝向清明高尚的清境地前行的信仰的對立。這種話應該令很多祈求內心寧靜卻又無法如願的人,心有戚戚焉吧!然而,我們也可藉此看出,大多數人在乎的不是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真正在乎作者是否是一位經過認定的活佛所寫,不在乎他是第幾世的達賴喇嘛,不在乎他的身分地位,不在乎詩歌的藝術價值是否高超。大家重視的是,詩歌的內容。
因為,以世俗的觀點來說,最重要的是,詩文傳遞的情感、想法,是否能引起眾人的共鳴。要想將詩文廣播,博得人類一致的同感,是首要關鍵。很多時候,人們想要瞭解的,並非是詩文的高尚精神或獨樹一幟的藝術性,而是他們想要追蹤、深究自己覺察到的、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感情」。就像大家覺得倉央嘉措的情詩,透露自己無法忘卻世間女子的人性,亦讀到了倉央嘉措無法消除的「欲望」,導致大家覺得,倉央嘉措其實是和大家一樣的--都在為情所困。或許,在這一點上,令大家著了迷吧。
但是,倉央嘉措的作品是否真出自他之手,就成為研究者的重要課題了。另外,有研究者指出,倉央嘉措藉詩歌傳遞出來的情感,其實是他對上師的尊崇,只是在清廷與藏族複雜的關係之下,他只能以隱諱的方式來傳遞對上師的敬愛。
先別提倉央嘉措的詩歌如何,單憑大家只重內容(只重視自己覺得自己看到的部份),而不重作者,倒出了問題。因為這就像大家都會關注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對於司馬相如的變心而感到不悅,為卓文君的付出而感到難過。可是,我們對於卓文君是否真有寫下《白頭吟》、《訣別書》《數字詩》等詩作來對司馬相如表達心痛,大家就不是那麼在意。即使,感人的詩文不是卓文君寫的,大家仍會因為詩文充滿深情真意而「願意」把它當作是卓文君的作品。正因如此,世間上才會出現那麼多「張冠李戴」的狀況。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圖片來源:Pixabay)
倉央嘉措情詩量少質好
那麼,你可能會想問,倉央嘉措的詩文僅僅是有情愛這一因素而引起關注嗎?那樣,豈不是與其它情詩沒什麼差別!還是說,他是以數量取勝呢?不!倉央嘉措才寫了約莫七十幾首詩文,與其他活佛相比,差遠了。
大名鼎鼎的詩哲密勒日巴就寫了五百多首,也就是後人傳頌的「十萬道歌」(《密勒日巴十萬歌集》)。薩迦班智達的格言體詩歌,在形成《薩迦格言》後,也是流傳深廣,倉央嘉措仍是遠遠不及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與第五世達賴喇嘛也都寫過不少詩歌,水準也是超越倉央嘉措的。再說了,倉央嘉措那七十首詩作中,還有一些作品尚且無法認定是他所寫的。那麼,為何倉央嘉措才寫七十首卻成了眾人眼中的詩人呢?作品還受到傳頌?
據研究者苗欣宇表示,倉央嘉措不像乾隆,寫了四萬多首詩贏過一堆詩人還無法被稱為「名家」;倉央嘉措是像王勃這位詩人!王勃僅有八十多首詩作傳世,可是卻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奠定了中國詩壇的地位。倉央嘉措雖是天分不高,作品也不多,但卻造出莫大貢獻--他的創作實踐改變了藏族詩歌的文風。
藏族詩歌有「道歌體」、「格言體」、「年阿體」。倉央嘉措的年代是盛行「年阿體」,這種詩歌文風類似漢族地區的「文人詩」。文風屬於上層的社會階層與知識分子才能享受的,內容優美,善用典故與隱喻,缺乏文化者是無法運用的。然而,倉央嘉措卻打破了隔閡,他的創作平易近人又樸素,有些像民歌,文風又適於傳誦,亦適於他人一同創作。你說,這樣的「倉央嘉措情詩」,如何不引起民間的關注呢?他將文藝放歸到自然樸素,讓少數人才能夠享受的高貴藝術歸還到了自由創作的民間中去。就是因為這樣,現在的我們才會同樣品讀到倉央嘉措的詩歌啊!
參考資料
《十誡詩》(中文百科在線)
〈別再被騙了!這些都不是倉央嘉措的詩〉
〈法院裁定《見與不見》著作權屬33歲的談笑靖〉
馬輝、苗欣宇《活佛情史: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與真史》(台北:風雲時代,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