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泡腳能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大家都知道心臟對人體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心臟罷工,人就停擺了。可是,您知道人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位,堪稱人體的「第二心臟」嗎?
《黃帝內經》說:「人之衰老始於足,足血盈則身心健。」俗諺亦云:「養樹需護根,養人需護腳。」「腳」就相當於我們人體的「第二心臟」,幾十年下來,它承擔了許多身體的重量,久站、跑步、運動等都增加它的負擔,但是我們往往比較注重身體的養生,卻忽略了它。
如何養護雙腳?中醫理論認為,腳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和全身的五臟六腑經絡有密切相關。
冬天寒冷,會刺激腳部血管收縮,血液運行若出狀況,容易誘發多種疾病。而熱水泡腳不但可以加速血液循環、驅寒、消除疲勞、幫助入睡、增強體質……還可以刺激這些穴位,調整臟腑功能,減少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泡腳的方法
泡腳的時間,通常以晚上9點為宜,此時腎經氣血較衰弱,泡腳有補腎氣、養腎、活血的功效,可以徹底放鬆白天的疲勞。
中醫認為泡腳的高度約到腳踝上3吋(腳踝上10~15公分左右)即可,不必泡到小腿肚。由於泡腳桶的大小不一,通常泡到膝蓋以下都可以,如果想要達到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曲張的目的,則可以泡到小腿肚。
由於人體腳部皮膚溫度約為34℃~35℃,所以水溫稍高一點,大約40℃左右最適宜,不要太燙,時間則為20~30分鐘,泡到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為了維持水溫,如果有便利條件,水涼了,可請家人幫忙更換一盆溫度適宜的水,或者另外準備一個檜木桶,放入電湯匙加溫,但是更換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取出電湯匙,確認水溫沒有高過40℃,以免燙傷。
泡腳時,不妨一邊用手揉按湧泉穴和太衝穴,有助於降低血壓;按摩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有防治脾胃病的作用。
泡腳以後,腳部的汗毛孔全開,應該立即擦乾腳部保暖,穿上襪子或軟毛保暖的拖鞋均可。
泡腳的禁忌
吃飯後,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系統,如果立即用熱水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供應,且泡腳會使全身血液循環加快,容易引起頭暈不適,因此過飽、過餓、進食中或飯後半小時內都不宜泡腳。
心臟病患、低血壓、經常頭暈者、心功能不全患者等特殊人群,都不宜用太熱的水或長時間泡腳,否則可能導致血管擴張,全身血液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而缺血、缺氧,導致發病。
糖尿病患或末梢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等,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易被燙傷,也需要留意控制水溫和泡腳的時間。兒童不宜用過熱的水、長時間泡腳,避免腳底韌帶鬆弛,不利足弓的形成和維持,久之易形成扁平足。
靜脈曲張、心腦血管病患、皮膚發炎、燙傷或起泡的腳氣患者,以及腳部急性扭傷、外傷者都不宜泡腳。
中藥泡腳
泡腳水裡面加甚麼好?一般用清水或鹽水就行了,泡腳水中加入1~2匙鹽有通便、消炎殺菌、消除疲勞、助眠的作用;若是加醋,則能收祛除風溼、腳臭、防治腳氣、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另外,泡腳水裡加入以下4種好東西,也能收到很好的強身保健功效。
1、生薑
生薑辛溫,能祛寒解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怕冷、手腳容易冰涼的人適合用生薑泡腳,持續泡一段時間可以改善此症狀。
取15~30克的生薑(約半塊中等大小的薑,如水量較多或怕冷症狀較嚴重,可酌增薑的用量)拍扁,放入鍋中,再加半鍋水,蓋上鍋蓋煮約10分鐘,煮好後倒出,加適量冷水到40℃左右(一般以不感到燙為宜)。
2、艾草
艾草性溫,能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故有「醫草」美名。用艾草泡腳能改善肺功能,適合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和容易咳白痰的人使用。
取30~50克(一小把)乾艾草煮水泡腳,煮法和煮生薑泡腳相同。
3、桂皮、花椒
桂皮(肉桂)、花椒都有溫腎陽的作用,用此二者泡腳,能緩解因腎病引起的浮腫。
腎源性水腫(腎臟功能出問題或出現疾病引起)患者,可用桂皮、花椒各15克(一小塊或一小撮)煮來泡腳,方法和煮生薑相同,連續泡一段時間,有消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