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用智慧看透人性,將天下百姓變成了一個人,而建立了禮治模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九、禮治模型
在這一章中,我們解析一下儒家依據禮義治國所形成的機制,即儒家禮治的模型。
《禮記・禮運》中說:聖人能夠使整個天下成為一個家庭,使全體國民變成一個人,這並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而是通過瞭解人情、洞曉人義、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後才能夠做到的。
什麼叫做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不學就會的感情就是人情。什麼叫做人義?父母慈愛、子女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恩義、妻子順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這十種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就叫做人義。講究誠信、維持和睦,這叫做人利。你爭我奪,互相殘殺,這叫做人患。
聖人憑藉著禮來疏導七情、維持十義、推崇人利、去除人患,除了禮以外,也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飲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慾望所在;死亡貧苦,是人的最大厭惡所在。這最大慾望和最大厭惡,構成了人心日夜思慮的兩件大事。每個人都把心藏在肚子裡,表面上難以揣測。人把美好與醜惡的想法都深藏在心裏,從外表上誰也看不出來,要想統一治理好這些,除了禮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這裡說,聖人將整個國家化為一個家庭,將全國百姓變成一個人,然後以禮來治理。這樣就建立了一個微妙的治國模型,將一切化繁為簡,建立起井然的秩序。這個模型可以通過治理一個家庭來對應治理整個國家,可以通過管理一個百姓來管理全國百姓。也可以說通過這個模型以及其背後連帶的機制,將整個國家對應到一個家庭,將全國百姓對應到一個人,只需治理好一個家庭便可使整個國家治理好,只需管理好一個百姓便使全國百姓被管理好。
聖人用智慧看透人性,洞悉了社會人心道德,從而將國家化為一個家庭,將天下百姓變成了一個人,而建立了禮治模型。通過這個禮治模型去一步步擴展、對應,由個人擴展、對應到天下,由家庭擴展、對應為國家,來建立秩序,達到天下大治。上一章所論述的,禮因人因事而異,將愛分為等差,將天下分等級,建立嚴明的秩序,建立等差模型。然後通過這秩序,這等差模型一步步對應擴展,循序漸進,將等差之愛變為博愛,將私轉為公,將儒引入道。
不同的治國思想所建立的治國模型都是不同的,道家建立了一個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模型,儒家建立了這個等差漸進模型。正如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所針對的人體層面與結構是完全不同的,但都能在自己的層面中治病,所以方式與產生的效果也都完全不同。
我們繼續來分析一下,儒家禮治的模型:
《後漢書》中說:在家中對父母的孝,擴大到國家的層面,可化為對君王國家的忠,所以忠臣都出自於孝子之家。
在禮治模型中,國是由無數的家庭所組成的,稱為國家。國可看作是洪觀的家,是家的延伸與擴大;而家也可看作是微觀的國,是國的基本構成單位與基礎。過去君王家天下,將他的家擴大到整個天下,也是依據這個機制。
所以通過禮教的這個機制,只要處理好了家庭的關係,便能將其對應擴大到國家,使整個國家在這個禮治機制下同步被治理好。在家庭中,對父母的孝道,通過禮治機制擴大到國的層面,就化為臣民對君王國家的忠誠。父母對子女的慈愛,通過禮制擴大到國的層面,就是君王對臣民、地方官員對百姓的仁惠、愛民如子,所以過去地方官常稱為父母官。其它的關係也是一樣,這些都是通過禮治機制一脈相承的,將國簡化為一個家庭,通過禮教使國與家同治。
《大學》中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就是儒家等差漸進模型的層向對應。修身,是針對個體層面的,即將全國百姓化為一個百姓來教化管理,然後通過儒家禮治的機制層層對應到天下;齊家,是針對「家」這個由個體人所組成的最基本社會單位的;治國,是將「家」通過禮治機制進行對應擴展,擴展到「中國」這個洪觀層面;平天下,則是針對「全世界」、「全人類」這個比國更洪觀層面的,通過「中心之國」將文明教化傳播至整個人類。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通過這個禮治模型的這個自動機制,層層對應,將整個國家從微觀到洪觀貫穿於一體,使一脈相通,由一脈帶百脈,推動了整個社會在不同層面的全面同步運轉,運轉整個社會機體。
《禮記・祭統》中說:孝子事奉雙親不外乎三件事,第一是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供養,第二是父母去世後要遵循喪葬之禮,第三是喪葬完畢後要按時祭祀。祭祀,是對父母死後的繼續供養,是孝道的延續。
儒家還講「事死如事生」。父母活著時的孝,在父母過世後,就延續為祭祀。再順著儒家等差漸進模型延展下去,就延續為對祖先的祭祀與追思。而人類之始又生於天地,源自於神靈,以此再延展下去,最終便拓展升華為對天地神靈的信仰與祭祀,這就是祭禮。所以《國語》中說:「言孝必及神、昭神能孝」。祭禮將人間禮教與天地神靈相連接,導入了禮的終極內涵與道德的源頭。
《禮記・祭統》中說:五禮之中最重大的禮莫過於祭禮。
祭禮是終極之禮,是諸禮的源頭與終極層面。它是聯繫人類與天地神靈的樞紐,是人類對天地神靈的信仰、崇敬與感恩,是中華「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表達。它將儒家禮教機制與天地神靈相連通,將禮的源頭引入深層的天地神靈與精神信仰層面,導入高層的道德內涵之來源。
所以孝是儒家最基本的禮之義,諸禮義都可依據等差漸進模型,在孝這個基點上延伸發展出來。
《左傳・文公二年》中說:孝,是禮的起點。
《禮記・祭統》中說: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以孝於親。
將孝擴大到國的層面,就是對君王國家的忠,這是等差漸進模型在同一層面的對應、延展;將孝向更高層的層面延伸,就是對天地神靈的崇敬、依順與信仰,這是道德之源。因此儒家禮教中,非常重視孝,它是儒家禮義的入門起點與基礎。
自從中共竊取中國以來,便極力破壞中華傳統文化,使中華五千多年所形成的完備禮義毀於一旦。殘存下來的那麼一點點禮節,也只剩下一個表面空殼,完全喪失了背後的內涵道義。使得曾經世界最著名的禮義之邦,淪為最沒有修養的粗俗野蠻之地,使現在的中國人道德淪喪、文明掃地,在國際上成為最沒有素質的代名詞。
現在中國社會的禮,已淪為賄賂與骯髒攀附、交易的平臺,或成為一種彰顯虛榮與攀比的工具。這種被中共變異的,完全失去了背後的道義內涵的禮,已成為一具行屍走肉,反而成為敗壞社會道德的工具,加速了社會的崩解。
(未完待續)
部分參考文獻:
《春秋緯》
《風俗通義》
《管子・真法篇》
《春秋運斗樞》
《白虎通義》
《帝王世紀》
《列子・黃帝篇》
《淮南子》
《洛書》
《說文解字》
《高士傳》
《尚書大傳》
《神奇秘譜》
《宋書・符瑞志》
《太平經》
《春秋》
《孟子》
《呂氏春秋》《淮南子》
《新論・王霸第二》
《尚書・禹貢》
《漢書・元帝紀》
《道德經》
《禮記》
《太公六韜》
《左傳》
《大學》
《中庸》
《論語》
《後漢書》
《韓非》
《商君書》
《法華文句》《慧琳音義》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