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商品被炒作。(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月8日訊】從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蘋什麼,到去年的煤炭、鋼鐵、水泥、玻璃,每隔一段時間,市場裡總是能選出來一個明星商品,熱炒一把。風水輪流轉,今年輪到了天然氣。資本市場裡的燃氣公司,也跟著雞犬升天。
不過事實證明,所有商品類的公司,都很難給投資者提供優秀的長期投資回報。
為什麼結論再次和直覺相反呢?我們首先要搞明白,一個生意為什麼會有優秀的長期回報,而另一些卻做不到。長期優秀回報的關鍵是企業擁有了某種競爭優勢,這是真正的長期回報之源。而你會發現,所有商品類公司,都不具備這顆核心。
無論是大蒜、大豆、生薑、蘋果,還是鋼鐵、水泥、玻璃、燃氣,這些商品面臨的市場環境,是完全的同質化競爭。也就是說,競爭對手能提供完全相同的產品,在這種行業中,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具備競爭優勢。只有在某一種商品,階段性供需緊張,價格上漲的時候,商品類的公司,才會有短暫的業績改善的機會。
你可能會說,那我就找這種階段性機會不就可以了,我看什麼漲價就投什麼,多簡單啊!
但是,投資的困難之處在於你表面現象看清了,但是後面的一級效應和二級效應造成的漣漪,卻相當難看清楚。
舉例來說,某一種商品需求很大,但是供應有限,價格暴漲,投機資金再火上澆油,然後所有人都賺錢看起來很開心。這裡面,一級效應是供需緊張和漲價,但是它馬上會引發二級效應:因為價格上升,有利可圖,更多的人會試圖進入這門生意。
正因這些商品都是同質化商品,進入者能夠提供相似產品,所以產能放大,供需格局很快就會逆轉。當供需不再緊張,價格也很快一落千丈。這就是為什麼商品價格總是大起大落,試圖去預測和把握這種波動就變得極為困難。
在這種一二級效應的相互影響之下,就像一根松垮的繩子,有時候是向上,有時候是向下,但是你把繩子拉緊,最後發現,它沒有向上,也沒有向下,竟然變成了直的。
對於商品類的生意,大家還普遍存在一種認知誤區,認為價格上漲等於公司業績,這兩者其實並不能等同起來。
舉例來講,最近比較熱門的燃氣公司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它首先要拿到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特許經營權,然後投資鋪設城市天然氣輸送管道,也就是俗稱的最後一公里。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它從上游供應商拿氣,然後轉向千家萬戶輸送。它的本質,其實扮演的是一個特許經銷商的角色。就像你去買酒,你是去找經銷商,而不是直接找酒廠。
這裡面最關鍵的是定價機制:上游的天然氣採購價格,是發改委根據市場價格,隨行就市進行定價;而向千家萬戶售氣的價格,是地方政府來制定的,所以,這是一個兩頭都完全受到管制的生意,當市場天然氣價格連續上漲,採購成本不斷上升,但是下游地方政府的提價卻可能會比較滯後,因此,天然氣漲價燃氣公司的毛利甚至有降低的可能性。
所以,商品價格上漲並不等於公司業績,不瞭解定價機制,看著價格炒公司,無異於蒙著眼走獨木橋。長期來看,燃氣公司最重要的管道燃氣銷售業務的平均毛利率僅僅只有10%左右,而真正賺錢的業務可能你都想不到:上門安裝業務毛利率高達60%,這兩大業務沒有一項和天然氣的價格有直接關係。
最後總結,這世界上有很多推動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但它們並非個個都是好的生意。能夠識別這兩者的相同與不同,你就距離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