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得住難以忍受的事,寛恕不明事理的人,修養身心,容易獲得健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孫思邈說:「人過了四十歲以後,不要服用瀉藥。人如果發怒生氣,血氣尚未平定,如果行房事,會令人產生癰疽。人如果走了遠路,身體疲勞還要行房,就要得五勞症,而且不容易生子。強忍小便,容易使膝寒冷而形成淋症。強忍大便,會形成氣痔。水銀不能接近陰部,鹿脂、豬油不能靠近陰部,都會令人得陽痿。
養生者,頭髮應當多梳,臉面應當常擦,眼睛應當常運轉,耳朵應當常撫摩,舌頭應當常抵住上齶,牙齒應當常叩擊,口中津液應當常吞嚥,背部應當常保持溫暖,胸部應當常保護好,腹部應當常撫摩,穀道應當常收縮聚起(註:即常做提肛的動作),腳要經常摩擦湧泉穴。全身的皮膚,要經常乾擦按摩。大小便時,應該咬緊牙齒,不要說話。又必須盡量少說話,少寫信札,少交際應酬,少妄想。但有一樣是不可少的,就是要恭敬地安然居處而養心。
飢餓時不要吃得過飽,吃得過飽會得消化不良的病症。吃飽後夜裏睡覺如果沒有蓋好被子,容易得上吐下瀉的胃腸道病症。得流行感冒病剛痊癒,胃腸功能尚弱,不要吃魚肉,否則會患痢疾。不要吃一切動物的腦,吃了恐怕要損傷心神。不要吃盤面上大家先吃過而剩下的食物,那樣會使氣機停滯。凡是吃過食物後要漱口幾次,這樣可以使牙齒牢固。凡是吃的東西,都是熟的勝過生的,少吃勝過多吃。
春天不可穿得太薄,否則容易使人得傷寒、霍亂。濕的衣服和流汗的衣服不要穿,否則容易讓人得瘡瘍病。
晚上睡覺頭不要朝向北方(註:向北方易受寒風,故忌之!),也不要靠近火爐,否則恐怕損傷眼睛。晚上睡覺要經常習慣閉著嘴巴,張著嘴巴容易耗氣,又擔心有邪氣從口而入,一定要小心謹慎。凡是人在睡夢中被魘住了,不要點燈叫醒被魘住的人,也不可靠近而驚呼。居住的地方切記預防有小縫隙,小縫中的風最傷人,不要忍耐,要急切地避開。」
《瑣碎錄》說:「睡覺的地方不可靠近火爐,恐怕會傷腦子;也不可對著風,恐怕會得經久難癒的頭痛病。背部受風就會咳嗽,肩部受風就會胳膊疼痛。善於養生的人,即使是在盛暑時也不會迎著風,或在露水下就坐、睡覺。」
又說:「要戒除酒後說話,忌諱吃飯時發怒,要忍得住難以忍受的事,對不明事理的人要寛恕。飲食沒有節制,是致病的原因;心術不正,是得殺身之禍的根本。」
又說:「貪酒的人不顧身體,貪色的人不顧忌患病,貪財的人不顧親情,好生氣的人不顧忌生命。當自己沒遇到這種情況時,誰不明白這個道理呢,還能規勸別人,等到自己身臨其境時,就又迷失正念了。在這個時候,要再思考猛然省悟。」
說明
文中第二段的養生法,是中國歷代養生家所重視的。清朝名醫汪昂在其所著的《醫方集解・勿藥元詮》中,亦將以上的養生方法編成歌訣,以便後人記憶學習:「髮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閉耳彈腦,名鳴天鼓),舌宜抵顎,齒宜數叩,津宜數嚥,濁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穀道宜常撮,肢節宜常搖,足心宜常擦,皮膚宜常乾沐浴(即擦摩也),大小便宜閉口勿言。」從人體全息律來看,頭部從前髮際到後髮際的中線(約左右兩條膀胱經向中間至督脈的範圍)以及兩耳,是人體的一個小縮影。現在中醫臨床上常用的頭皮針及耳針療法,即是用針刺來治療相對應的肢體及臟腑疾病。所以經常按摩頭部及兩耳,可以達到治療及保健五臟六腑的效果。大小便宜閉口勿言,是為了守氣勿瀉。
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唾為腎之液」。中醫將口腔中的唾液分為兩部分:較清稀者為涎,由脾所主;較稠濁者為唾,由腎所主。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很難理解唾為何與腎相關。大家不妨做個實驗,口裡一有唾液就將它吐出,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會感到腰部酸軟,身體疲勞。所以,「唾為腎之液」這個概念是古代中醫從實際臨床中觀察歸納出來的結論,是確實可信的。古代的養生家,無不強調口中的津液是金津玉液,要常常吞嚥,可以養精固腎。具體要讓口中津液大量生出的方法,是舌抵上顎,心神放鬆。這可是古代養生中的秘法,不可忽視!
《壽世青編》中還強調了「忌食時嗔」,也就是切記不可以在吃飯的時候生氣。舉例來說,有一些家長在吃飯的時候教訓孩子,孩子心中有鬱火不能外發反而隨飯而入,鬱結於內,無論對身體還是心靈,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臨床發現,有些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多與吃飯時情緒不暢有關。有些人身體的某些重大疾病,或許可能是在吃飯時動氣發火而埋下了禍根而不自知。從這一點,也可看出欲修身養性,保命全身,是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當中,才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