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大都虛懷若谷,不露鋒芒,甚至看起來有點木訥,其實卻比任何人都聰明。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智若愚」。在其「若愚」的背後隱藏的是大智慧。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
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意思是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
明代大作家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意思是說: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只有聰明而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大智若愚者,看起來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他們或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身居鬧市,仍心平如鏡。就算身居官場,仍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世間的功名利祿,他們拿得起,也放得下。
孔子在《論語.公冶長》裡,對寧武子有這樣的評價:「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效仿。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是想學也學不到啊!
很顯然,寧武子也深諳大智若愚之道。當形勢好轉,對自己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國家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國家道德敗壞時,他為了潔身自好,就退居山鄉,或處處裝傻,以便保全自己,等待時機。
大智若愚者,懂得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道理,他們深知,刀磨得過於鋒利,刀刃就容易翻捲而失去作用。做事過於猛烈,往往會事與願違。
擁有大智慧的人,從來不會歇斯底里、慷慨激昂地表現自己,也從來不會刻意顯示自己強大的實力,而是在柔性中潛藏著足夠的變通。一個懂得留有餘地的人,最有可能成為成功者。反之,一個倔強、單純、愛鑽牛角尖的人,則往往到處碰壁,永遠都是一個失敗者。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亨利.哈里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當時,他是一個性格非常內向的孩子,人們都認為他是傻瓜,並經常捉弄他。他們經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面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個五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位婦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對他說:「威廉,難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錢嗎?」
威廉慢條斯理地說:「我當然知道。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錢,就不會有人再把硬幣擺在我面前讓我選擇,我連五分都拿不到了。」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夢想著出人頭地、揚名立位,於是便忍不住寂寞,處處鋒芒畢露,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小聰明與小技能,想盡一切辦法,成為別人注目的榜樣。然而,在你的虛榮心不斷得到滿足的時候,失敗離你也就越來越近了。《三國演義》中,楊修如果能「笨」一些,何至於被處斬?司馬仲達如果能「糊塗」一點,何愁空城裡的諸葛孔明不坐以待斃?智者為人,心態平和,臨危不亂,寵辱不驚。智者處世,含而不露,隱而不顯,淡定從容。正如大文豪蘇軾所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筆者見到民間有《問蔡奇》詩一首,今附錄如下:
皇天后土民為先,
蔡奇鄙之謂「低端」。
目中無人牛眼大,
「刺刀見紅」性凶慘:
「三把火」繞「連營劫」,
五官不正心歪偏;
窮冷急需「煤取暖」,
「人大」欲奪決策權。
主子提拔循私蔽,
爾卻猛搧「君王臉」。
如此大智實真愚,
這般暴勇「奈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