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作家中,有人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又有人說:「三思而後行的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三思而後行」是無數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當我們要作出某項決定之時,對眼前的形勢和可能發生的後果進行充分的思考,就可能會發現很多潛在的問題。當發現弊大於利時,我們就可以及時終止先前的錯誤想法。
也就是說,「三思」可以消除因莽撞而招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可以讓我們少犯錯誤。
下邊講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愚人,有一次天降大雨,他家的圍牆被雨水衝倒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居然從倒了的牆裡,挖出了一錠金子,因此他得以一夜暴富。他雖然很笨,但也知道自己的缺點,於是就向一位禪師求助。
禪師告訴他說:「你有錢,別人有智慧。你為什麼不用你的錢,去買別人的智慧呢?」
於是,這個愚人就來到了城裡,找到一個智者,問道:「你能把你的智慧賣給我嗎?」智者答道:「我的智慧很貴,一句話,賣一百兩銀子。」
那個愚人說:「只要能買到智慧,多少錢我都願意出!」
於是那個智者對他說:「遇到困難不要急於處理,先向前走三步,然後再向後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真的這麼簡單嗎?那人聽了半信半疑,生怕智者騙他的錢。智者從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對他說:「你先回去吧,如果覺得我的智慧不值這些錢,那你就不要來了;如果覺得值,你就給我送錢來。」
愚人當夜回家,在昏暗中,他發現妻子居然和另外一個人睡在一張床上,頓時怒火中燒,他拿起一把菜刀,準備將那個人殺掉。此時,他突然想起白天買來的智慧,於是前進三步,後退三步,往返三次。正走著呢,那個與妻同眠者驚醒過來,問道:「兒啊,你在幹什麼呢?深更半夜的!」愚人聽出這是自己的母親!心裏暗驚:「若不是白天我買來智慧,今天就錯殺母親了!」
愚人所買到的智慧,其實就是「三思而後行」。凡事三思,一般來說,總是利多弊少。然而,如果一個人做事過於縝密,想得過於週全,就會變得膽小怕事,瞻前顧後,優柔寡斷。
《論語.公冶長》中,有這樣一段話: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另有寫成:「再思可矣!」)意思是說: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很多次。孔子聽到此事,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季文子是春秋時魯國的大夫,他在執政期間,處事非常謹慎,每事必三思而後行,所以在處理事務上比較穩妥,有政績。孔子針對季文子的行為,又怕人們思慮過了頭,乃恰切的說:「再,斯可矣。」也就是說,凡事經過正反兩方面思考權衡之後,即可作出決定,無須考慮過多,顧慮重重。
其實,無論「三思」也好,「再思」也罷,說的都是做事要慎重,不要不經過思考就下結論,但也不能事事追求完美而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是沒有主見的表現,遇事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恰恰是與謹慎對立的一種情況。謹慎,是要求事到臨頭,不要慌了手腳,不要失去主張,不要優柔寡斷,而應該思考清楚後,當機立斷。否則,當斷不斷,必留後患。
《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曾提到河北袁紹,說他「四世三公,門多故吏」,「部下能事者極多」,問曹操可否稱其為「英雄」?曹操對他的評價則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乾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此時,劉備正「勉從虎穴暫趨身」,唯恐露出鋒芒被曹操所害,所以故意說些沒見識的話;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正是躊躇滿志,敢講真話。他準確地揭示出了袁紹性格上的兩重性:他一方面「色厲」、「好謀」、想「乾大事」,甚至「忘命」;另一方面卻「膽薄」、「無斷」、「惜身」並貪「小利」。這兩組互相矛盾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構成袁紹「好謀無斷」的性格特徵。正是「好謀無斷」的性格,斷送了袁紹的好多次機會,使兵廣糧足的他,在殘酷的軍事鬥爭中,敗下陣來,甚至輸給了白手起家的劉備——沒能在三分天下時,奪得一席之地。
由此可見,要想成就大業,應該當「思」則「思」,當「斷」則「斷」,無論想太多、還是想太少,都是有害的。總之「三思而行」,貴在有「思」有「行」。無思而行,就是蠻蠢;有思無行,是個懶人。三思而行,事業可成!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