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北京,一名婦女站在被強制拆除的樓房前痛哭(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2月11日訊】禁煤改氣的事情,北京花費了大量財力,去補貼市民,還花了幾年時間。
河北那麼大的省、那麼多的人,一年之內就要做到,難度顯然更大。
農村那麼大面積,管道、爐灶如何能夠迅速採購、鋪設、安裝到位?
氣源不足,很難滿足突然暴增的用氣需求,也能事先預計到。
這樣簡單的事情,普通人也能想到,為何某些人想不到呢?
為什麼他們就敢於誇下海口呢?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不到嗎?
顯然,不是他們想不到,而是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當今的事情不好多說,我們來看看往年的案例,學點潛規則就明白了。
建國後,高層確立了優先發展工業和城市的戰略。
錢從哪裡來?從西方借不可能,和蘇聯借也不多。
中國沒有殖民地可以剝削,只能從農民手裡拿。
於是,糧食統購統銷的政策出臺了。
農民不能向私人出售自己的糧食,只能賣給政府。
出售的糧食不能討價還價,而是低價收購。
中間的價差,就可以拿去投資工業。
這就是前三十年的法寶,工農業剪刀差。
一五計畫後工業大發展,本來已經繃緊了弦。
可上面覺得不夠快,定下了更高的指標。
一方面抽調更多的人去搞工業,煉鋼煉鐵。
另一方面,要用更少的人生產更多的糧食。
很多農民就不願意低價出售很多糧食。
上面就給下面定指標,要求必須完成指標。
收穫以後,上面徵收完指標數目的糧食,
剩下的,才是農民自己的口糧。
於是,矛盾就集中在糧食徵收指標上。
每一級都給下面層層加碼,基層不堪重負。
大隊書記知道本村實際情況,不願意多征。
上面的領導就千方百計誘導乃至使用其他手段。
這時候,有的大隊書記看出上面的意思來,
就表態說,他的村子可以多征一些。
上面對他讚不絕口,立為典型,大力宣傳,並且對其他大隊書記說,某村可以,你村為什麼不可以?是不是太自私落後?是不是不能識大體顧大局?即使不能達到XX的水平,那也該提高一些吧?
於是,每個村子的徵糧指標都提高很多。
這時候,很多地方開始放衛星。
我畝產百斤,你畝產千斤,他畝產萬斤。
糧食產量可能一兩年就暴漲這麼多嗎?
顯然上面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上面是不會主動戳破謊言的。
你不是能畝產萬斤嗎?
那我征你五千斤糧食,剩下的你也夠吃。
於是,很多地方都征了過頭糧,
拿走的多了,餘下的糧食就不夠吃了。
這就有了那三年大飢荒。
62年的大會上,各省各部做檢討。
湖北說,1958年,湖北糧食產量只有197億斤,卻謊報為450億斤,「糧食多得放不下」,給全國帶了浮誇風的頭。
河北、山西、廣東等很多省份都做了檢討。
冶金部檢討說自己定的鋼鐵指標太高,擠佔了農業的勞動力。
外貿部檢討說自己沒搞清楚情況,多出口了幾十億斤糧食。
水利部檢討說自己定的指標太高,讓太多人去修水庫。
大家都是被逼無奈,大家都有錯,法不責眾嘛。
所以,這些人都順利過關,沒有被影響。
問題比較嚴重、比較突出的兩個省是安徽、四川、河南等。
安徽曾希聖前前後後的經歷很耐人尋味。
起初,安徽副省長張愷帆敢說真話、為民請命、賑濟飢民,
反而被曾希聖處分,這是之前。
之後,問題越來越嚴重,死人越來越多,
曾希聖良心發現了,果斷轉向,努力補救,
冒著丟官的風險搞「包產到戶」提高種糧積極性,很快恢復了糧食生產,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
糧食問題解決後,上面暗示他把「責任田」改回去。
曾希聖沒有同意,結果在62年的大會上被批判被免職。
批判的理由很讓人尷尬:
不是因為安徽之前問題嚴重,要他負責任,而是指責他搞責任田包產到戶是復辟資本主義。
其實就是嫌他半路甩鍋了唄。
四川的李井泉就比他聰明多了。
四川的問題最嚴重,但他毫髮無傷。
因為他在其他省份缺糧、中央著急的時候,
被某人誇獎為「是上調糧食表現最積極的」。
這樣的積極程度,上面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某人曾善意地批評他,
「只懂得大公無私,不懂得大公有私」。
李不但毫髮無傷,還升任西南局第一書記。
曾成為李的下屬,出任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曾和李的故事,發生過太多太多次,
於是,那些人們,不得不吸取教訓。
不過話說回來,後來李曾都沒什麼好下場,
十年期間,他和河南的吳、甘肅的張等人,
被憤怒的紅衛兵們不遠萬里、抓回去批鬥。
只是,鐵肩擔道義、捨得一身剮、站出來講真話的彭德懷等人,如今還有幾個人知道呢?
既然我們如此對待英雄,
就不要怪,在危難時刻,
沒有英雄出來為我們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