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暫的一生中,蔡鍔做成了領導雲南辛亥起義和反袁護國兩件大事。(看中國合成圖)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蔡鍔以起兵反對袁世凱稱帝而名垂史冊。他的一生很短暫,只活了34歲。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蔡鍔做成了領導雲南辛亥起義和反袁護國兩件大事,從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蔡鍔生平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家裡窮,無力供他讀書,被當地名士樊錐收為免費弟子。12歲考中了秀才。1898年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得到了梁啟超的賞識,並接受了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這對蔡鍔一生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
1899年7月,蔡鍔東渡日本,入陸軍成城學校學習,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力孱弱,生氣銷沉」,主要由於教育落後,思想陳舊,體魄羸弱,武器落後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變上述弊病,必須實行「軍國民主義。」他從此開始了「軍事救國」的生涯,並正式改名為蔡鍔。
1900年他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事敗,師友多遇害,蔡鍔重返日本,決心投筆從戎。於1901年12月考入東京成城學校自費學習陸軍,1903年7月入仙臺騎兵第二聯隊學習,同年9月轉為江南官費生,12月初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分入騎兵科,1904年10月以優異成績畢業。
真誠的愛國者
蔡鍔是一個真誠的愛國者。他12歲那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遭受了慘重的失敗。這件事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也改變了蔡鍔日後的生活道路。1898年,以救亡圖存為目標的戊戌維新運動在中國高漲起來,樊錐成為維新派中的激進份子,被當地劣紳聚眾揭帖驅逐。蔡鍔也不能不離家來到長沙,進入時務學堂求學。那時,梁啟超、樊錐等都在這所學堂教書,給了蔡鍔很大的影響。
1899年,震撼世界的義和團運動發生了。接著,八國聯軍進攻中國,佔領北京,更給了蔡鍔極大的刺激。他寫了《雜感十首》,裡面表白他愛國抱負的詩句:「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
蔡鍔在痛苦思索後認識到:救國首先必須髮揚尚武精神,加強國防力量。他說:「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他下決心投筆從戎,從事軍事生涯。1902年,考入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習騎兵科。第二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1904年冬蔡鍔自日本歸國之後,將其愛國主義思想付諸實踐,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從事新軍的編練和教育工作。「為求中國的獨立自由」是他的「最高目的」,「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是他的生動寫照。辛亥武昌首義之後,蔡鍔審時度勢,在雲南成功地領導了重九反清起義,並被推舉為軍政府都督。這時,他年僅29歲。
反對袁世凱稱帝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任全國經界局督辦。他一方面領導經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熱心於軍事學術活動。他與蔣方震、閻錫山等11人組織軍事研究會,深入研究各種軍事學術問題。
1915年末,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自稱皇帝,蔡鍔拋出「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的誓言冒著巨大危險從北京輾轉回到雲南,組織雲南軍隊發動了護國起義,出征四川,以寡敵眾同北洋軍鏖戰三個月,給了袁世凱沈重打擊。
蔡鍔於1915年11月11日離開北京,然後從天津到日本,又取道上海、香港轉河內,於12月19日到達昆明。12月25日,蔡鍔和唐繼堯等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擁護共和,反對帝制」。眾推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奪佔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蔡鍔組織指揮的四川戰役,無論是在制定計畫,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決,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
有史學家稱,袁世凱至死都不能理解蔡鍔之所以反對他稱帝,竟然不是為了一己的野心,而是「為四萬萬國民爭人格」。在護國戰爭接近尾聲之時,他多次表示將功成身退,在家書中寫道:「而大局稍定,爭權奪利者,必蜂擁以出。……一俟局勢略定,即當抽身隱退,或避居林泉,或游海外。」
從這段歷史我們看出,歷史常常呼喚著英雄,而歷史也常常為英雄提供機遇。但英雄總是少之又少,一些人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膽識。蔡鍔使我們看到他的膽識,和他為理想而奮鬥的勇氣。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護國戰爭結束。蔡鍔被繼任的民國大總統黎元洪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他很快辭職,9月東渡日本,於11月8日在日本福岡病逝。年僅34歲。
1917年4月12日,蔡鍔的國葬典禮在蔡鍔的故鄉湖南長沙舉行,會場莊嚴肅穆,許多知名人士送去了輓聯,其中孫中山先生的輓聯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他以班超、馬援這兩個歷史上智勇雙全的名將作比喻對蔡鍔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評價和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