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早點時,兒子灑了一點牛奶,按照家裡的規矩,灑了東西就只能吃麵包喝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裡有一本珍貴的藏書——《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於1818年寫成,作者卡爾•威特是一位清貧的牧師,他記述了弱智兒子在14歲以前的成長過程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方法。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賽德茲說:「把一個低智兒童培養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這是證明《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神奇和偉大的最好例子。」
作者在第八章「千萬不要小看他」,提醒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的行為。」因為孩子和成人一樣都會犯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
讓美好的東西在兒子身上形成本性和自覺
有些人認為在教育孩子時,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長大後再嚴格一些。作者認為在孩子幼小時,如果經常對他們放寬一些,那種烙印會在孩子心中很深,等長大後再嚴格教育,恐怕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從兒子1歲時就嚴格要求他。
兒子6歲時,他帶兒子去另一個教區的牧師家住了幾天。一天吃早點時,兒子灑了一點牛奶,按照家裡的規矩,灑了東西就只能吃麵包喝水,所以兒子不再喝牛奶。牧師全家特意為兒子準備了牛奶和最好的點心,但再三勸說兒子也不喝。牧師全家以為他訓斥了兒子,于是他讓兒子離開房間,向牧師全家說明理由。他們聽後都責怪他,對一個6歲的孩子過於嚴格,不相信兒子是自己約束自己不喝牛奶,于是他只好用一個試驗來證明。
他離開房間後,牧師把兒子叫進來,熱情的勸兒子喝牛奶吃點心,但是兒子還是不吃。牧師全家又換了新的牛奶和點心誘惑兒子:「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兒子說:「儘管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牧師說:「我們馬上要去郊外散步,你甚麼都不吃,途中要挨餓的。」兒子回答說:「不要緊。」等他回到房間後,兒子流著眼淚如實的報告了情況,他冷靜的聽完後對兒子說:「卡爾,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後我們出發。」兒子聽後才高興的喝了牛奶。
他言傳身教,經常告誡兒子:「沒有人能夠約束你,只有上帝和你自己。」這使兒子能夠從內心嚴格要求自己,從小就形成了很多好的行為,比如從不撒謊,因為兒子從內心認為撒謊是不對的。他認為作為父親的責任就是讓一切好的、美的、崇高的東西在兒子身上成為一種本性、一種自覺,從小讓兒子形成美好的心靈。
不要以為孩子太小就不懂得道理
作者認為想要把孩子培養成誠實和正直的人,必須從小開始對他嚴格教育。其實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撒謊,有善意的撒謊,也有惡意的撒謊。幼兒撒謊多是做錯事怕被父母責怪,這時父母應該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知道孩子撒謊的原因,然後採取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時不要小看孩子,孩子能夠懂得道理。
兒子2歲時,在餐桌上打翻了一個水杯,當時他不在家,他的妻子去了另外一個房間。妻子回來後發現餐桌溼了,兒子的水杯都空了,就問道:「小卡爾,是你弄翻了水杯嗎?」兒子一個勁的搖頭否認,妻子看著兒子可愛的樣子忍不住笑了,沒有責怪兒子。晚上他回家後知道了這件事,他仔細的想了想,嚴肅的問兒子:「小子,今天是你弄翻了水杯嗎?」兒子仍然搖頭否認。「卡爾,我希望你能對我說實話,無論是不是你幹的,你都應該說實話。雖然我和你的母親都沒有看到,但上帝會看見的。我和你母親,還有上帝都不喜歡撒謊的孩子。」後來兒子承認是自己幹的,他沒有責怪兒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小小的謊言沒有甚麼危險性,甚至覺得孩子很可愛。作者認為,撒謊一旦成了習慣,在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罪惡的源泉,當撒謊的習慣形成後再去教育孩子,只會是徒勞而已。兒子稍大一些,他告訴兒子更深一些的道理:「撒謊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滋長了不信任,損壞了互相信任的美德。」在以後的日子中,兒子無論做了甚麼錯事,都會勇於承認,唯一的「謊言」就是否認自己打翻了那個水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