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1月6日訊】美國商業發展的歷史證明,絕大多數的收購不能產生協同效應,但是絕大多數的分拆都創造了價值,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和股東的價值,這似乎很反常識。
今年中國股市創業板產生八週年,大家對他們一開始的期待就是中國版納斯達克。在過去幾年,創業板確實展現出了很高的成長性,不過更多是依靠資本市場融資之後,通過並購提高業績。比如說,餐廳老闆的傳統方法,得依靠賣的更多,銷的更廣,或者靠漲價,來提高業績。但是如果老闆手裡有很多錢,他可以直接收購別人的飯店,合併報表之後,也能讓利潤奔跑一會兒。
但是這件事有相當多的副作用。美國商業發展的歷史證明,絕大多數的收購不能產生協同效應,但是絕大多數的分拆都創造了價值,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和股東的價值,這似乎很反常識。
其次,你看上人家飯店,人家也想自己經營,除非你出高價。所以高價併購,你也許就要花2塊錢買人家那些本來只值1塊錢的資產。因此,高價收購的這部分,被記作商譽放在資產負債表裡。
我們做了個統計,694家創業版上市公司,最新股東權益是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是這其中商譽有2400億元,商譽佔股東權益達到20%。你希望買來的資產都是貨真價實,最好是有形資產,房子、土地,哪怕專利也行。但是商譽可不是品牌,它是巨大的隱患,哪天經營不善,企業就可以大量計提商譽減值,你的淨資產說縮水就縮水了。這是並購帶來的第二個隱患。
第三點,並購是不可持續的,手裡可用的資金是有限的,同時可供選擇的好項目也是有限的,所以並購帶來的增長基本都不可持續。真正的好公司,都是通過內生增長,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
那麼創業板公司的內生增長能力如何呢?我們從三季度財報能找到一些線索。今年的財報參考意義比往年大,因為今年,監管政策對並購進行了諸多的限制。
我們統計了2016年11月1日之前上市的54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剔除了新股造成的數據影響。可比口徑的545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收6,800億,同比去年5,000億增長了34%。中報的收入增長速度也是34%,看起來似乎很不錯。但是利潤比收入更重要,同樣這些公司創造了653億的利潤,同比去年的增長率只有6%,這個數字遠遠低於三千家上市公司的資本市場平均水平。這說明中間環節,產生了大量的費用。
比利潤還重要的是現金流。同樣是這些公司,前三季度的現金流是-158億元。去年同期的現金流雖然不多隻有8億元,但是好歹是正數。所以今年的特徵是,利潤遠比收入少,收入還不是現金流。
那麼,為什麼現金流這麼糟糕呢?確實有宏觀環境的因素,因為今年去槓桿背景,整個貨幣供應量是歷史冰點9%。所以經濟中流通現金確實不如往年這是客觀環境。整個資本市場所有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都不如去年。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創業板整體-158億元的現金流,還是反映出了一些問題。
最後,從股東回報的角度,以上創業板可比公司545家,累計1.1萬億元的淨資產,一共在當期創造了653億元的利潤,股東權益回報率6%,盈利能力不變的情況下,今年全年的股東權益回報率是8%,比整個資本市場平均水平要低,而且跑輸了9%的貨幣供應。
希望四季度和年報能看到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