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0月14日訊】全球金融危機表明,在經歷經濟強勁增長和金融市場的表面寧靜之後,市場波動性可能突然大幅上升,經濟可能出乎意料地下滑。這也是為什麼政策制定者應密切關注所謂的「金融環境」——其包括債券收益率、油價、匯率和國內債務水平在內的各種信息。
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開發了一種全新工具,讓政策制定者能夠使用金融環境中包含的信息來定量分析未來經濟增長的風險,這有助於他們採取措施來防範這些風險。
繁榮時期
在危機爆發前的繁榮時期,企業和家庭受到激勵而從事高風險活動。低利率使企業和家庭大量舉債。資產價格上漲不僅抬高了抵押品價值,也增加了銀行的資本和利潤,這使銀行能夠放寬信貸標準併進一步刺激了借貸。最終,市場認識到了這些累積的脆弱性問題存在的內在風險,進而導致融資成本快速上升和信貸收緊,並引發了一系列的違約和銀行倒閉事件,最終造成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
新工具如何能幫助預測經濟衰退?我們在分析中識別出一些環境因素,它們通常看起來預示著未來12個月內將出現問題。這些環境因素包括市場波動增加、投資者風險厭惡程度上升、信用利差擴大(即美國國債等非常安全的證券與其他形式債務之間收益率的差值)。在兩到三年的時間中,較快的債務和信貸增速能夠更好地預示未來將出現的經濟困難。
大宗商品價格
當然,任何既定衡量指標重要與否都取決於經濟體的類型。企業借貸成本上升,全球風險情緒惡化,這些都是即將出現普遍性問題的先兆。不過,雖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巴西這樣的出口國而言有利,但其也增加了大宗商品進口國經濟下滑的風險。
那麼,今天的金融環境又如何呢?信用利差較低,市場波動性也較低,這表明前景相對樂觀。這是個好消息。可債務水平在上升,預示著未來存在風險。如果信用利差快速上升且市場波動性增加,那麼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將嚴重惡化。
幸運的是,政策制定者們可以使用我們開發的工具來預測風險並採取適當措施。他們可以使用所謂的宏觀審慎措施來抑制信貸增長,降低經濟下滑的風險。這些措施包括:要求銀行持有更多資本作為損失緩衝、提高家庭購房首付等。如果危機即將爆發,還可選擇降低央行的政策利率以及採取上次危機中所用到的一些措施,如資產購買計畫和緊急流動性便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