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人們把姜太公,奉為神明,頂禮膜拜,甚至盛傳出「代天封神」的故事。唐代以來,他被追封為「武成王」,與受封為「文宣王」的孔子,並駕齊驅,成為我國古代一文一武的兩尊聖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為「智」,武為「謀」,所以,姜太公又被後世人奉為謀略家的開山祖師。
姜太公亦稱姜尚,字子牙,生於商朝末年;先世曾為貴族,傳至姜尚之時,家道已經衰落。姜尚生逢亂世,一生遭遇曲折,致使他的生平經歷,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他早年居住在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以屠牛為生;後又在黃河之濱的孟津,做賣酒生意。由於他從上流社會,淪落下來,又長期廣泛接觸下層民眾,對世態人情,瞭如指掌。他勤苦好學,探究古今政治演變、軍事鬥爭的成敗得失。可是,當時,強大的的殷商王朝,已經走向下坡路。政治極度腐敗,內部矛盾及各國、各部落之間的矛盾,都異常尖銳。以紂王為首的商朝貴族,驕奢淫逸,不惜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男女相雜其間,為長夜之飲。紂王又十分暴虐無道,重用刑罰,捕戮大臣,役使諸侯,殘害百姓。因此,大臣們與他離心離德,諸侯中不時有背叛者,而奴隸和下層民眾,也忍無可忍,爭相鋌而走險,反抗不斷,四海風雨飄搖。
姜尚空懷經天緯地之才,窮困潦倒大半生,始終報國無門,懷才不遇。
在商朝急劇衰敗的過程中,西部的周族,卻在蒸蒸日上,在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當王時,篤行仁讓,敬老慈少,積極網羅人才,注重發展經濟,實施勤儉立國的裕民政策,社會秩序井然,商富民安,國力逐漸增強,遠近民眾,都歸心於周族(即周國),四方諸侯望風依附。
懷才不遇而壯心未已的姜尚,不惜垂暮之年,依然不懈地追求,希望施展自己的胸中抱負。當他獲悉周國立志興邦、求賢若渴的情況後,毅然離開首都朝歌,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溪,垂釣於茲泉,待機欲為周國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有這樣一個傳說,講他所棲之地,石壁高峭,幽竹深密,林澤秀險,人跡罕至,是個隱居小憩的所在。姜尚垂竿於渭渚,三日三夜無魚上鉤,他不禁忿然。這時,有一農人走來,告訴他說:「先生改日再釣,釣絲務必要細,魚餌務必要香,投竿務必要輕。」姜尚謙恭有素,便遵照農人所囑,果然連連獲得大魚。他細細揣摩成功的訣竅,無非是巧設誘餌,坐待時機,放長線,釣大魚。姜尚由此悟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即將小比大,以大況小,把日常瑣事,與從政之道,結合起來思索(此點是施政者的秘訣。莫棄草民,莫忘初心!勛必可成)。於是,他愈加淨心平氣,決心靜觀世變,修煉心性,敬天順民,待機而行。
一日,姜尚又在溪邊垂釣,恰值西伯姬昌,到此遊獵。兩人不期而遇,傾心交談。姜尚與其暢論天下大勢,真是口若懸河,字字珠璣。對於治國的方法,他提出「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讀書人)以敬賢為常。」他的含義是:立國從政,務必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以期富國強兵。這句話,表明瞭他的遠見卓識,同時顯示了他的政治膽略。姬昌聽完後,大喜過望,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的先君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隨後,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國師,讓他掌管全國的政治、軍事,作為輔弼重臣。因姬昌話中,曾有「太公望子久矣」一語,又形成煉語,筒稱為「太公望」!
【附:辭典】
姜子牙(前1211---前1072),又名姜尚,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頗享盛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尚武功,重智謀,敬天順民。其軍事思想,博大精深;用兵打仗,無往不勝。在渭水垂釣遇到明主後,協助周文王、周武王,修德理政,興國安邦。帶領軍隊縱橫馳騁於戰場,為周朝的建立,創下了赫赫戰功,被譽為兵家始祖。封於齊,俗稱姜太公。著有兵書《六韜》。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