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預測到2020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將達到3萬億。(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9月17日訊】中國各家銀行正在應對大量的不良貸款。麥肯錫不久前在北京發布了一份關於中國資產管理公司的研究報告,報告稱,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導致了不良資產規模與不良率雙雙上升,2016年底,中國的不良資產規模已達到了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照此速度,到2020年銀行業不良資產將達到3萬億元。在18年之後的今天,中國的銀行不良資產規模再度突破了1999年時的規模。雖然現在銀行業的資產規模比那時要大了許多,但1.5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仍然極為可觀。據銀監會公布的2017年二季度監管數據顯示,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在1.74%,但不良貸款餘額仍在持續上升。
與此同時,隨著不良資產總量的激增,願意追逐壞賬投資組合的中國投資者的數量也在增加。監管層放鬆了對有資格購買不良資產的投資者的控制,導致買家數量迅速增加。據不完全估計,不包括那些主業是做其他投資而新近加入的機構,目前在中國從事不良資產交易的公司超過200家。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43家地方AMC(資產管理公司)獲批成立,其中10個省級行政區至少已有兩家地方AMC,而廣東、浙江、福建、山東等則均已成立三家。
不難看出,對於中國的不良資產處理市場,一方面是壞賬規模在增加;另一方面是投資者在增加。不過,看似供需兩旺的中國壞賬市場,目前也出現了值得注意的泡沫跡象。如果不加以注意,泡沫化的壞賬市場很可能醞釀出新的壞賬!
跟蹤公開信息可以發現,價格行至階段高位的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包交易市場,開始出現一些看似相悖的現象:一邊是以華融資產為代表的AMC和各類民間及外資機構繼續高價搶包「圈地」;另一邊則是不時有機構交了保證金競拍成功資產包卻突然違約。這折射出傳統銀行壞賬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儘管價格泡沫累積的風險還未大量顯現,但不少在業務一線浸淫十餘年的資深人士開始更多選擇觀望,並反思這一輪泡沫的產生,以及累積的風險隱患。華南一家AMC高管感慨,這一波掙錢不容易,不管是銀行拿包出來,還是買了包再出貨。市場人士表示,由於短期內資金供給量還是比較大,客觀上拉高了壞賬資產的價格。
中國上一輪大規模處置不良資產發生在1999年,當時,中國先後設立了華融、長城、信達、東方4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共接收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1.4萬億元不良資產。從1999年開始,中國經濟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也提升了包括壞賬在內的幾乎所有資產的價值,結果四大資管公司當時以很低成本獲得的不良資產,此後變成了搶手的資產,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可謂賺得盆滿缽滿。前信達資產湖南分公司總經理、現穗甬融信總裁郝光輝稱,「買不良資產最重要的就是成本。只要買得便宜,豬都能賺錢。」
如今,中國又迎來了第二輪不良資產的處置。但現在的宏觀形勢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開始下行,至今仍在探底的過程中。受經濟持續下行、不良資產價值不斷降低的影響,中國不良資產處置困難、市場不活躍的情況依然存在,市場買賣雙方的價格分歧大,AMC出價審慎,致使成交規模有限、市場出清緩慢。《2016: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各地處置不良資產的平均回收率普遍低於30%。一方面原因是形成不良貸款的債務企業往往經營情況不樂觀,償還債務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中國資本市場及法律不夠樂觀。為什麼壞賬市場交易低迷,卻又有許多投資主體參與其中,帶來壞賬資產泡沫化?在我們看來,一個重要原因還是當前資本過剩,過多的資本湧向壞賬市場,造成這個市場的泡沫化,但行業盈利則變得更難。
當前資產包價格處於階段性高位,已經明顯泡沫。據路透分析,原因在於:首先,資產包估值模型的調整,以前對資產包進行估值時不會考慮保證人,但現在專業估值均會考慮這一因素。據悉,部分包的純保證債權估值甚至上浮達30%。其次,缺乏投資不良債權經驗的各類投資機構和資金蜂擁而入,是推高拍賣資產價格的更重要因素,也包括部分基金募集到資金後被投資人及回報率「綁架」,非理性高價拿包。第三,部分AMC出於市場份額排名和考核指標要求而不計成本地搶包,是吹大壞賬泡沫的主要原因。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一些大型公司已經開始轉包,而一些小型企業卻還在積極入場,這正是市場風險積累的跡象。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資本過剩湧向中國不良資產處置市場,造成了市場的泡沫化。值得警惕的是,現在的經濟形勢不同於18年前的形勢,如今承接的不良資產很可能是「真正」的不良資產!投資者很可能以高昂的代價換回一隻「燙手山芋」,這對於接盤的企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風險。未來,中國不良資產資產的泡沫化風險將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