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9月4日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工廠曾經是以製造業立國的日本的產業驕傲。可是這最擅長的事情,卻也讓日本錯過了一整個電子產業的浪潮。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可能也洞見了一絲中國製造的身影。
iPhone10週年款發布之際,日本長期為它提供了半數以上的高端零配件。為什麼只是區區零配件?作為曾經頂尖的電子產業大國,為什麼日本既沒有成為蘋果,甚至都沒能夠成為鴻海富士康呢?
我們找到了兩個線索:
第一,和1985年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升值有關,使得日本電子產品在全球一夜之間喪失價格優勢;第二,錯誤的戰略路徑選擇,一味鑽研技術,而忽視了世界整體的數字化趨勢。
我們又找到了一些有趣卻更深入的答案。當今全球的電子信息產業,有一個明顯的特徵:設計與製造相互分離。蘋果不用多說,它在加州設計,在中國富士康代工製造。甚至做處理器的英特爾,做顯卡晶元的英偉達,你說這都是核心配件,他們總要自己製造吧?其實不是,他們統統都是代工製造,自己只做核心數據代碼的設計工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電子產業就像雜誌和出版社一樣,這些機構裡是沒有印刷機的,他們只做附加值最高的設計和內容部分,然後交給印刷廠,他們自己並不運營印刷廠。電子產業道理與此完全相同。
大家覺得這老生常談啊,有什麼不對嗎?
問題都在細節裡。要知道代工製造並不是零成本,而是要付給工廠很大一筆費用的。這筆費用的構成包含兩部分:設備的折舊和工廠的利潤。但是假如不採用代工製造,而是自己運營工廠,很顯然,你的成本就只有設備折舊,因此節省了工廠利潤,所以自己經營工廠其實費用成本可能更低,那為什麼大家還要把工廠剝離出去呢?
這裡的關鍵在於,剝離工廠之後,企業的總資產會降低,俗稱輕資產。
你獲得了大體同樣的利潤水平,但是你用了更少的資產,因此獲得了更高的ROA(總資產回報率),這是資本市場和投資人最開心的事情。而那些被剝離出去的工廠,也因為獨立,獲得了更多企業更多元化的訂單,於是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產出,所以設計和製造的產業分工,是一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雙贏交易。
關鍵點來了,日本的電子產業就完全與此相反,他們非常排斥分工。因為日本的融資方式和我們很像,他們是銀行主導的融資模式,銀行放貸看什麼呢?首先看你的還款能力,所以你必須家底殷實。所以留著工廠,對貸款更有幫助,這是其一。
其二,日本電子產業折舊意識非常淡薄。其實過去業界有過大討論,折舊到底是不是費用和成本呢?有人說不是費用,你會計過來算個數,說我資產磨損了,所以需要做折舊減值處理,可是我在當期財報並沒有真實的現金流出啊,那憑什麼算費用呢?另外一撥人,以巴菲特為代表認為:那些說折舊不是費用的人,都根本是在做夢。你的設備在採購那一天,就已經付出現金支出,只是分期平攤這個費用而已,你怎麼能認為它不存在呢?這不是說夢話嗎?
當年鑽研技術的日本企業,對於這些固定資產的成本,就完全沒有感覺。他們甚至為了尖端的技術,可以不計成本。這顯然對於資產來說,是一種效率的浪費。比如,同樣一家韓國工廠,設備入庫就全速開工;但是日本工廠不是,他要先打掃庫房,然後小心翼翼調教設備,然後開工,最後一算賬,日本工廠的固定資產週轉率一定是最低的。
其實追求尖端的技術沒有錯,這世界上一定需要匠人。但是問題就出在,我們不是在談論製造業,而是在談論日本電子產業的興衰啟示錄。電子行業是一個飛速發展,以狗年(Dog year)來計數的產業。什麼叫狗年呢?人類的一年相當於狗狗的七年,別的產業都是數月亮數星星一年一年慢慢過,但是在摩爾定律主導下,性能3年翻4倍的電子產業,每一年過的都是加速度的狗年,因此,容不得半點拖沓,很顯然,日本電子產業的週轉率,恐怕確實跟不上同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