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8月29日訊】建國以後有三波移民潮,每一波移民潮,移民者們的追求都大相逕庭。先帶大家瞭解一下。
1、第一波移民潮:有海外關係的人
時間:上世紀70年代末
建國以來第一次移民潮發生在「十年浩劫」結束之後。那個時候想要出國是特別困難的事情,一來殘留的意識形態還在,出國就等於叛變,風險很大,二來那時中國人窮,大部分人連機票都買不起,哪裡還敢奢望出國移民?
但就是這樣艱難的出國環境,依然阻擋不了當時人們出國的熱情,哪怕是有半點海外關係的,都在想方設法地出去。
這一代人移民的最大訴求是什麼?
是對擺脫長期貧窮的極度渴望。
當國門打開,他們看到與發達國家的懸殊差距,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衝擊。
當時號召經濟上學習日本,很多官員就去日本訪問,訪問的人回來介紹: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全國平均每兩戶有一輛汽車,95%以上的人家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服裝式樣多,農民都穿毛料子。
日本東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達50萬種,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僅有2.2萬種,相比之下,我們「實在覺得很寒磣」。
那時候,一個普通中國人一個月的工資幾十塊,而日本人一天就賺幾百塊,那時候能出國,無疑是擺脫貧困最好的方式。
2、第二波移民潮:留學生
時間: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
親身經歷過這一波移民潮的高曉松,回憶那時候學生們出國的熱情,還感慨萬分。
「那時候你隨便走到北京著名的文科大學,跟人家說,你們這的校花是誰,我現在有去美國留學的機會,可以帶著她一起走。那校花絕對可以連招呼都不跟家裡打,直接就跟你走。」
可見當時學生們想要出國移民的意願,就是這麼狂熱。
這一代人移民的最大訴求又是什麼?
是對海外生活極度美好的想像。
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通過電影、書籍的傳播,當時的人們對海外的認知不再只是「萬惡的資本主義」,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深深吸引著當時的中國年輕人。
3、第三波移民潮:財富精英和知識精英
時間:2010年至今
這一波移民潮從2010年到現在,還一直持續著。
跟前面兩波不同的是,這次的人群對於海外已經沒有那麼多盲目的想像,他們基本上屬於每年都要去國外度假、出差的人,他們的財富、知識、見識都屬於社會的中上階層,也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說的兩類人——財富精英和知識精英。
那這一代人移民的最大訴求是什麼呢?
現在的人移民的原因更加多元了,如果非要找出一個最大的訴求,我想應該是「安全感」吧。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參加了《最強大腦》的「神童」孫亦廷,從小就有極高的聽力天賦,大自然中的一切聲音進入他的耳朵,都可以轉化為五線譜上的音符,在《最強大腦》節目上成功挑戰了聽音界的最強考題——只憑落地聲音就可以判斷是隨機落地的氣球墜落高度,讓評委孟非直接給出滿分。
正因為有這些天賦,讓學校的同學覺得他是個異類,每天都欺負他,又是推搡又是拿他的東西亂扔,他父親多次跟學校反應得不到重視,人家反而覺得他父親因為兒子出名了小題大做,無奈之下,他父親只好賣掉學區房,帶著他移民澳洲。
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們普通老百姓平時能遇上的也就是這些別人看起來「雞毛蒜皮」的小事。
之前還有北京某小學的廁所欺凌事件,被欺凌的學生媽媽寫下一篇《每一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文章,引發了無數家長的共鳴,得到了刷爆社交圈的轉載傳播,各大新聞網站也出了專題討論此事。
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學校方面說,這只是小孩子之間的惡作劇罷了。還有人說,這個媽媽以前是寫劇本的,編故事是她最擅長的。
我在想,大多數人或許沒有賣掉學區房的魄力,更沒有編劇的才華,當他們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安全感」這個東西,有時候就是在遇到這些小事之後,能夠有公正透明的投訴通道,能夠有完善的制度來撐腰,而不是只能看誰嗓門更大、手段更高明。生活已經很累了,沒人想活得這麼複雜。
孩子的事情只是這些人群缺乏「安全感」很小的一個元素,但如果連孩子都保護不了,家庭和財富的安全感又怎麼能滿足呢?中產們又怎能不「焦慮」呢?
這正是第三波移民潮人群的最大訴求。
結束語
易中天教授曾經說過,當今中國移民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有錢人,一種是有學識的人。有錢人可視為財富精英,有學識的人可視為知識精英。當一個國家的有錢人移民了,意味著他們帶走了財富;當一個國家有學識的人移民了。意味著他們帶走了知識。
如果一個國家的財富和知識都被帶走,留下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