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已經越來越明顯……(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7年8月5日訊】2017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數據已經公布,雖然GDP增速回升,但各項主要數據揭示出中國經濟結構不但沒有絲毫改善,而且快速惡化……
一、GDP增長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
7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8.1490萬億元,同比增長6.9%,經濟增長「好於預期」。2017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農戶)28.0605萬億元,同比增長8.6%,幾乎佔到了同期GDP總量的3/4;其中基礎設施投資5.9422萬億元,同比增長21.1%。
根據上面的數據,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上半年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來拉動。下面我會用數據說明,投資又主要依靠新增貨幣和信貸擴張的政府投資模式來推動。這在各地稍有經濟效益的投資項目過去20多年都已經完成,投資拉動經濟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差的情況下,不但政府盲目投資擴張難以持續,且將帶來沈重的債務負擔,快速累積巨大的金融風險。
2017年上半年全國鐵路貨運總髮送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國家鐵路局7月17日公布數據顯示:全國鐵路貨運總髮送量達18.17億噸,同比增長15.3%。鐵路貨運量遠超過GDP的增速,間接證明了經濟增長主要靠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資,靠消耗煤炭、鋼筋、水泥來實現。
2017年1-6月份,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在295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較去年增加3.6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用電量20954億千瓦時,僅增長6.1%。無論是全社會用電量還是第二產業用電量均低於GDP增速,表明GDP增長6.9%有很大水分。後面會提到,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由於有色金屬採礦業、黑色金屬採礦業、石油加工行業、黑色金屬冶煉等行業產品價格瘋狂上漲,即價格大幅上漲提升了企業產值,實物增長遠低於產值的增長。同時,這也是規模以上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增長的原因。
二、PPP成各地政府投資擴張的新方式
所謂PPP,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類似於1950年代的「公私合營」。在國外,提出PPP投資模式的本意是利用私人組織的高效率,來實現政府項目的低成本投資、高質量產出。
目前,PPP項目已經廣泛用於能源、交通運輸、市政公用、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的投資,成為地方政府投資擴張的主要方式。通常由政府財政提供擔保,PPP中標人(項目實施的私人組織)拿項目本身做抵押到銀行貸款,主要利用銀行貸款完成項目建設。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國PPP入庫項目11260個、總投資13.5萬億元。其中,簽約落地1351個,總投資2.2萬億元,全國入庫項目落地率升至31.6%,項目落地數和落地率穩步上升。請大家看清楚上面兩個數據,總投資規模13.5萬億,已經落地總投資2.2萬億。也就是說,目前的投資主要靠地方政府舉債來推動。GDP增長是各級政府瘋狂舉債砸錢投資的結果。
那麼,這個PPP項目是否真的落到了高效率的民營企業手上呢?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末,簽約社會資本共419家,其中民營企業(含民營獨資和民營控股)163家,佔比39%;而在去年6月末,簽約的社會資本共119家,民企43家,佔比36%。有研究表明,實際上,民營企業中標的政府PPP項目,不到總金額的10%。也就是說,所謂PPP模式,只不過是換一個漂亮的說法,因為前些年瘋狂擴張的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大多數銀行的信用已經破產,於是政府現在換了一個漂亮的包裝來融資。
這些政府投資項目的效益怎樣呢?不說高速、高鐵這些最好的項目都全面虧損,政府投資的市政公用、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幾乎都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項目。拿現在各地投資最火的地鐵建設來舉例,現在連三、四線城市都在修地鐵,可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些人口密度極大的一線城市,地鐵運營都在巨虧,不說收回投資,每年的運營收入只夠運營成本的30%左右,全靠財政補貼維持。地方財政又靠地鐵沿線的地價飛漲,靠高價賣地來平衡。其他三四線城市都一擁而上建地鐵,房地產市場本身有限,地價又不可能像一線城市那樣持續飛漲,這不是把銀行的錢往水裡扔麼?
有人或許會問,銀行明知借給政府的錢收不回來,為何還這麼瘋狂地給政府借錢呢?莫非銀行的人都是傻瓜?其實銀行的人都精明著呢,傻的是善良的民眾。國有銀行都是國家的,又不是銀行行長的,政府以財政收入做擔保借錢,對銀行來說法律上沒有任何風險,而且一次貸款就是幾十億、幾百億,而且這些項目貸款的週期都很長,跟書記、市長喝喝茶就搞定,轉身就是幾百萬、上千萬的銷售提成,誰不干?站在銀行行長的立場,這樣的優質項目到哪裡去找?至於借給政府的錢不說本金,過幾年大多連利息都收不回來,跟這任行長有屁的關係。此外,只要土地價格飛漲,地方政府就能按時付息,而且萬一付不出利息,央行一張空頭支票,就可以以新換舊,銀行的壞賬就完全被掩蓋了。
這就是「中國奇蹟」的秘密所在。這遊戲玩的下去,關鍵在於地價與房價的不斷上漲。
三、房地產投資高燒不退 泡沫越吹越大
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在去年「十一」調控和今年不斷加碼的調控新政干預下,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061萬億元,同比增長8.5%;房屋新開工面積8572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6%,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14.9%;商品房銷售面積74662萬平方米,增長16.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3.5%;商品房銷售額59152億元,增長21.5%,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7.9%;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034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8%。
這一串串「亮麗」的數據,無可辯駁地表明,房地產仍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賣地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的稅費,仍是各級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
今年以來,在一、二線城市受到嚴格行政干預的情況下,許多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飛漲,而且出現了居民排隊買房、一房難求的局面。房價為何如此堅挺,老百姓為何驚惶失措地四處舉債買房,原因就在於貨幣超發,人民幣日元化、韓元化趨勢太過明顯,讓任何有點財富的人想要保住手中財富,就不得不舉債買房與狼共舞。否則,要不了幾年,銀行存款的購買力就大幅縮水。
有關房地產市場和房價走勢的分析,我十多年來寫過大量文章,結論只有一個:政府已經無法脫離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因此只要政府無法切實做到精兵簡政、大力實施國退民進的經濟改革,而是像現在這樣為了維穩的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那麼各級政府和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必定會繼續大量舉債投資,央行必被迫繼續濫發貨幣來堵政府和國企的債務窟窿,通貨膨脹就會如影附隨,房價必定不斷上漲;政府所有的調控措施都只是讓房價漲得慢一點、久一點,而絕非讓房價降下來,也絕對降不下來。
四、央行瘋狂印鈔 進一步吹大資產泡沫
7月12日,央行官網發布《2017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3.13萬億元,同比增長9.4%。這意味著2017年剛過一半,M2已經較2016年底足足增加了8萬億之多,而流通中的貨幣M0餘額也已經達到了6.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6.6%。
一句話,央行繼續瘋狂印鈔,貨幣發行量繼續瘋狂增長。央行繼上週淨投放5100億,創下半年單周新高之後,7月24日,央媽再次罕見淨投放了2200億,創下了五週以來的新高。
央行瘋狂放水的說法依舊,對沖稅期、政府債券發行繳款、逆回購操作、MLF到期因素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等等,反正就是放水有理,不放水似乎各大銀行就無錢支付,就要被擠兌關門了……
想想看,總共70多萬億的GDP總量,足足對應了160多萬億的M2,上半年M2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整整高出36%,有誰還不明白資產一天比一天在快速縮水呢?於是,在國家嚴格限制個人購匯和境外投資的現實下,稍微手中有點錢的人只有一條路,買房變成不動產,讓資產價值跟隨通貨膨脹而上漲,而且從銀行舉債越多,就越能更早地躋身到中產和富人之列。
銀行放水,不僅導致資產泡沫越吹越大,而且直接帶動了其他生活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反過來又迫使企業不得不給員工不斷加薪,可是在人民幣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儘管中國依靠嚴格的進出口管制,保持了國內外商品價格巨大反差,但國內商品價格的上漲終究還是受到國際市場的制約。換句話說,在人民幣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央行放水導致製造業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銷售價格卻難以同步上漲,最終讓製造業的利潤越來越薄,難以為繼;同時由於生產成本上升,不得不提高產品銷售價格,使得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