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人認為,一個人的飲食態度,能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養。在古代,人們往往透過飲食細節來考察一個人,甚至還有皇帝會以此為標準,考察皇位的繼承人是否合格。
故事一:
唐玄宗有一次和太子(後來的唐肅宗)吃飯,玄宗叫太子把羊腿給切開,太子把羊腿切開後,就用餅把刀刃上的羊油給擦掉,玄宗在旁觀看心想「你居然拿餅擦刀刃啊!」當他要發怒時,卻發現太子把餅給吃下去了,他立刻轉怒為喜,心想「好孩子,懂得節約」,認定他是皇位繼承人。
故事二:
有位朋友小松去應聘某500強企業,表現突出,順利受邀參加公司高管在座的面試飯局。席間,他自覺言行舉止相當得體,可是,應聘成功的卻不是他。
小松憤怒異常,覺得一定有黑幕。最終,招聘部門告訴小松,他確實能力超群,被高管篩掉的原因是,在那個算是面試最終環節的飯局上,「他從來沒有對任何一名服務員表示過感謝。」
故事三:
春節前夕,小美的父母去北京陪她過年,小美的男友火速預定了熟悉的餐廳,並在飯局上努力表現。可是回到家,小美的父母說話了:你這個男朋友在我們眼裡不過關!
第一,他訂餐廳時並沒有徵求過小美的意見,沒有問過二老的飲食口味。
第二,趕上節前宴請高峰上菜慢時,他反覆催促服務員,態度很不友善,動輒要投訴、叫經理。
第三,席間他手機響了,他可以向對方表明自己有事,稍後聯繫,如果是急事也可以說聲抱歉離席處理,但他卻邊吃邊接了十幾分鐘的電話,梅梅的父母只能坐在他對面尷尬的吃著。
聽完父母的判斷,小美也跟著猶豫了...
考慮別人的感受
讓大家都方便的餐廳,考慮點的菜是否適合大家的口味,安排舒服的座次…
記得母親曾經教導我,當她請人赴宴時要細心配合賓客的吃飯速度,在賓客盡興吃完之前不可以放下筷子,因為一旦主人停筷,客人也不好意思繼續吃下去。體貼和週到,藏在每個細節裡。
培養好的飲食習慣及態度
中國人過去非常注重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現在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則是希望孩子的營養完備,比如有些孩子老吃速食,我們覺得不行,你得吃點蔬菜,這是培養他的飲食習慣。比如孩子挑食,有些東西吃,有些東西不吃,我們說你的飲食要均衡。
現在食物浪費非常嚴重,在學生餐廳裡,經常可以看到大半個饅頭被扔掉,大半盤菜被倒掉。有的孩子買了一盤菜,嘗了兩口,可能覺得不合口,倒掉了馬上再買。我們一定要重視這種情況,不能把它當小事,如果從小不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來會影響孩子的整體形象。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可是當今社會擁有好習慣的孩子卻愈來愈少了,那就更得從小做起,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