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智庫:資本管制不能「因噎廢食」


【看中國2017年7月26日訊】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是中共政府批准設立的首批國家級高端智庫。7月25日,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浙商銀行共同發布報告指出,當前財富管理行業的資金流向總體上以支持實體經濟為主,但資管業務及影子銀行體系的大發展也導致中國金融行業過度膨脹,防風險加強監管勢在必行,但不能「因噎廢食」限制資管正常創新。

名為《錢去哪了:大資管框架下的資金流向和機制》的報告指出,中國資管市場的創新與發展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穩定的客戶、資金及中間業務收入,也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保值增值工具,並一定程度支持了實體經濟,但大量資金進入金融體系空轉,令資管機構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市場及流動性風險、法律合規風險等,加大了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壓力。

該報告認為,為了‘穿透’財富管理行業底層資產,縮短資金鏈條,宏觀經濟金融政策更應該關注‘錢’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當前中國金融亂象「主要出在監管體系不協調上」,監管體制是一個框架、起引導作用,如果引導方向有問題,就得不出預期的結果。

截止2016年末,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佔比28.4%,在市場中佔絕對主導地位,累計2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有超過70%的資金投向了實體經濟。銀行財富管理業務通過投資債券、債權、股權等類資產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報告作者,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分析稱,實現財富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根本在於服務實體經濟,應通過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風險收益匹配的理財產品,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最需要的領域。

監管套利、空轉套利等亂象不斷倒逼監管體制改革。報告強調,相關部門需要密切跟蹤分析資金的動向和機制,建立跨區域、跨部門、實時的數據監測系統,防止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發生。

報告強調,監管與創新歷來都是一堆矛盾體,監管過度也並非良藥,適度才是維持兩者平衡的關鍵,畢竟「一行三會」的職責在於「排雷」而非「引爆雷區」。

中國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陸磊上月曾表示,當前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存在一定的亂象,存在非持牌機構做代理資管,以及持牌機構有套利行為,需要制定統一資管規制的規則;同時,資管行業需回歸資產管理的業務本質,打破剛性兌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辛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