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7月15日訊】各國央行從本質上來說很像印刷廠,但和一般的印刷廠唯一的差別是:央行印刷的產品具有壟斷性,經濟生活中需要使用它們作為交易媒介。當經濟生活擁有效率、可以創造財富的時候,就可以給這些紙幣注入信用(紙幣就能代表定量的財富),紙幣搖身一變成為貨幣。如果經濟生活完全喪失了效率,此時,央行印刷出來的紙幣就不能經歷這些創造財富的過程,也就沒有被注入信用,這些紙幣就和一般印刷廠印出來的漫畫沒差別,是紙張!
全球經濟復甦,其實只是偽復甦
經濟效率的上升在於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要素的更優化分配,比如:一國人口紅利釋放的時候,雖然人口總數變化不大但勞動力總數增長;勞動力的素質特別是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科技進步和管理進步帶來的效率提升;建立起更高效的生產要素分配體系(打破壟斷、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等,都屬於這一範疇)等等。
歐洲、美國、日本的老齡化已經持續很多年,勞動力素質也沒有明顯的變化,生產要素市場已經很完善,所以近年來歐洲、美國、日本的生產力增長只能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進步。科技進步和管理進步往往是跨越式的,而不是連續的,在很多時期發展得極為緩慢。格林斯潘在去年6月份就曾經警告美國經濟:「根本問題是生產力增長已經停滯。」格林斯潘認為:現在應該擔心最終通脹大漲,當然這種通脹問題不會很快出現,但如果接下來意外猛升他也不會意外,惡性通脹可能是直升飛機撒錢的後果。
對於中國,在2012年形成勞動力數量的拐點,近年來,勞動力素質也未有明顯的變化(很難說2012年之後參加工作人口的素質,就可以超過10年或20年前參加工作人口的素質),生產要素分配的市場是否在進步?要看是不是走向更優化的模式(國有化可以推動生產要素更優化配置嗎?),這些因素都可以對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至於結論,或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不屬於這裡討論的範疇。
就本人的觀點來看,近年來,主要經濟體依靠生產力的提高所帶來的經濟增長速度都很低,停滯是主流。
如果是這樣,那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復甦都是偽的。是的,都是偽的(格林斯潘也這麼說)!以美國來說,雖然歐巴馬時期的經濟增長低於里根、克林頓和小布希時期,但平均增長依舊有1.6%。這種經濟增長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相信,美國的經濟數據也是真實的,因為它是第三方發布的,沒有作假的動力。相反,由於各家機構互相競爭,誰家發布的數據準確性越高,誰家的市場佔有率越高,這逼迫各家機構都力爭準確。那麼,美國經濟數據的戲法是怎麼變的呢?
答案在資產價格。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資產價格慘跌,個人與企業大面積破產,銀行壞賬不斷累積。美聯儲通過三輪QE收購美債和其它商業債券,向市場注入美元讓市場恢復流動性。而流動性恢復之後,股市與房產價格就會回升,美國人就有錢消費,拉動了經濟增長。這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美元流動性推動資產價格上漲的過程中,美聯儲向市場注入的美元紙幣被注入信用了嗎?遺憾的是,沒有!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假設一套房子的價值是10萬美元,現在的價值是20萬美元,差價是房屋持有者的財富增長(也讓他們有錢消費),但無論10萬還是20萬,它都是同一套房屋,多出來的10萬美元就是美聯儲QE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紙幣,現在它依舊不是貨幣(有信用),只是紙幣(信用不足)。
如果美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高、生產效率高,足以吸引資本流入,那麼,美聯儲QE過程中印出來的美元紙幣就會流入實業領域。在這一過程中創造了財富,美元紙幣也被注入了信用,成為貨幣。生產效率高,經濟就會加速增長,人們的收入自然增長,人們的居住需求推動房屋價格上升,此時,表示房屋市值的所有美元(無論是20萬、40萬甚至更高),都是貨幣,都有信用。
所以,主要經濟體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所印刷出來的紙幣,大部分並無任何信用注入,只是推升了資產價格(加槓桿為主要模式),而資產價格的上漲,讓人們顯得有「錢」消費,推動了全球經濟出現復甦。因此,美國主要股指和中國樓市價格在次貸危機之後,都經歷了驚人的上漲,緣於央行釋放了大量的紙幣,也緣於生產力發展緩慢造成的經濟效率低下。
誰會成為美聯儲的獵物?
由於這些紙幣並沒有被充分地注入信用,所以這種經濟復甦就是偽復甦。一旦資產價格見頂回落,這些信用不足的紙幣就會猛烈地推動通貨膨脹(追逐資產價格是為了增值,一旦通過經濟運行或資產價格炒作無法實現增值的時候,這些信用不足的紙幣的持有者就會追逐實物,期望保值)。
另一個跡象也在顯示全球經濟2008年之後是偽復甦。次貸危機之前,美國的貧富差距已經非常接近1929年大蕭條開始時期的水平,次貸危機之後有所回落(這是去槓桿的過程,資產價格的回落主要讓富人的財富縮水)。可經過8年的經濟復甦之後,如今美國的貧富差距已經超過了次貸危機之前的水平。這是因為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經濟復甦,必然讓富人加速更富,貧富差距繼續惡化。
2008年以來,不斷有人熱議紙幣超發,上述就是說明。當紙幣發行的速度與生產力增長的速度相符的時候,任何一張紙幣都有充足的信用,它就是信用貨幣,不會導致通脹。而當紙幣發行的速度超過了生產力增長的速度時,多餘的紙幣就是紙張,就不具有信用,就會導致通脹。由於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各主要經濟體都向自己的經濟體系中注入了巨量的紙幣,將在未來(資產價格泡沫完全破裂之後)推動通貨膨脹猛烈地爆發。
房價大跌、物價暴漲的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圖為中國大陸一家菜市場。(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由於中國長時間以外匯佔款來發行基礎貨幣,隨著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向市場注入大量紙幣,這些紙幣的很大部分以貿易形式來到中國,推動中國的基礎貨幣加速膨脹。在次貸危機之後的三四年,中國每年的M2新增數量佔到世界M2新增數量的四五成,這猛烈地推動了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形成泡沫,實際是結構性高通脹。本質上來說,美聯儲將通脹(或結構性通脹)導入了中國,這是中國房地產價格在次貸危機之後暴漲的主要根源之一。
不斷上漲的資產價格,會不斷抽取經濟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同時還會破壞經濟發展的人文基礎,讓人們熱衷於短期逐利,這都會讓生產力發展的環境越來越惡化,嚴重侵蝕美國的經濟基礎。此時,美聯儲只能選擇加息,打壓資產價格,這就是美聯儲今天正在做的事情。而一旦資產價格見頂回落,這些廉價美元就會劇烈地推動通脹,這推動的不是美國一家的通脹,而是全球的通脹。為了應對自身隨時可以出現的再通脹,美聯儲只能在加息的過程中開啟縮表的路程,用高利率的美元壓制潛在的再通脹。
無論美聯儲加息還是縮表,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後都會帶來美國自身經濟形勢的惡化,所以美聯儲在未來(資產泡沫破裂後)必然開啟一場「戰爭」,再次將通貨膨脹之火引向世界其它地區,就像2008年他們所做的一模一樣!這就是美聯儲在今天的核心利益之一,這也是英國央行、歐洲央行、加拿大央行、澳大利亞央行上月下旬匆忙進行貨幣政策轉向的根源(雖然它們大部分尚不具備收縮貨幣政策的條件)。因為,如果他們不立即將貨幣政策從寬鬆轉向緊縮,自己的本幣就面臨大幅貶值,其輸美商品的價格就會大幅下降,在壓制美國本土通脹的同時,也讓美聯儲將通脹的壓力引向自己!
這是一場狩獵的遊戲,誰無法跟隨美聯儲收縮貨幣,最終就很可能成為美聯儲的那只獵物,被通脹之火所灼燒,形成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倒退,讓以往的繁榮成為過眼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