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茶其實相當講究茶具的。(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古代茶具,又稱「茶器」,泛指採茶、製茶、貯茶、烹茶、飲茶等使用的各種工具。明許次紓《茶疏》︰「茶滋於水,水藉乎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要獲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
茶具富含藝術性
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但是按其狹義的範圍,則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飲茶器具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還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欣賞價值,富含藝術性。
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器是茶之父。」飲茶茶具由於製作材料和產地不同,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其中,以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特別是宜興紫砂用來沏茶最好。
紫泥新品泛春華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北宋梅堯臣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說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的情景。
紫砂茶具是用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紅泥、墨綠泥、本山綠泥等燒製而成的。泥色紅而不嫣,紫而不姹,黃而不嬌,墨而不黑,質地細膩和順,可塑性較好,經再三精選,反復錘煉,加工成型,然後放入1100℃至1200℃的高溫隧道窯內燒煉成陶。
由於紫砂泥中主要成分為氧化矽、鋁、鐵及少量的鈣、錳、鎂、鉀、鈉等多種化學成分,焙燒後的成品呈現出赤似紅楓、紫似葡萄、赭似墨菊、黃似柑橙、綠似松柏等色澤,絢麗多彩,變化莫測。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用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紫砂壺的歷史悠久
其中,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紫砂開始製成壺,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
紫砂壺具有透氣不透水的特點,泡茶時可以起到保持茶香的作用。壺的製作工藝精細複雜,從選料、製坯、繪畫,再到入窯燒製。每一道工序都不容粗心,只有這樣才可能燒出好壺。
曾有這樣的傳說,一個泥水匠修屋時,把一個宜興產的紫砂陶茶壺放在屋頂天花板裏,完工後忘記帶走,經數年後,再度修屋時發現了它,而壺內茶的湯色、香氣、滋味竟絲毫未變。
紫砂茶具,造型簡練、大方,色澤淳樸、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壺身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壺裏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紫砂壺的美還在於它集壺泥、壺形、壺款、壺章、題銘、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藝術,共融於一體。
瓷器茶具發展到清朝,講究日臻完美,茶具文化達到鼎盛。(圖片來源:Pixabay)
瓷器之美,增品茗意境之美
唐代之後飲茶、鬥茶之風日盛,品茶器具開始有了講究,瓷器茶具發展到清朝,達到鼎盛。器形上的講究日臻完美,尤以皇宮御品為典範。
瓷器茶具的品種良多,其中主要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
早在東漢年間,已開始生産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六朝以後,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宋代飲茶,盛行茶盞,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鼎盛期,生產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十六世紀末,龍泉青瓷出口法國,轟動整個法蘭西。
青瓷茶具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瑩,紋樣雅麗,因光彩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
白瓷在唐代有「假玉器」之稱。北宋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白裏泛青,雅致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了明朝,在永樂宣德青花瓷基礎上,又創造了各種彩瓷。
白瓷茶具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因光彩雪白,能反映出茶湯光彩,傳熱、保溫機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
黑瓷茶具隨著宋代「鬥茶」的流行而普及民間。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湯花光彩和平均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泛起的早晚,以「盞無水痕」為上。
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黑瓷茶具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
彩瓷茶具品種花色良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惹人注目。青花瓷茶具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豔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潤澤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青花瓷茶具在元代中後期才開始成批生産,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而清代康熙年間燒製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