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手跡《張好好詩》局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唐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六年(西元八五二年),享年五十歲。他是晚唐時期傑出的浪漫詩人、散文家、古文家,尤以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由於他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故也有人稱他為「杜紫微」。
京兆杜氏自魏晉以來就是名門世族,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唐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開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又舉賢良方正科,頗有才華,詩文俱佳。後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軍府任幕僚多年。他為人不拘小節,風流韻事極多。朝廷多次委以文職史館修撰,希望他和祖父杜佑一樣在文史上有所成就,但是他自己似乎更傾向於軍事,他在《郡齋獨酌》中說:「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為此,他寫了《原十六衛》、《罪言》、《戰論》和《守論》等軍事論文。他曾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喜歡獻計平虜。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吐蕃乘機進佔了河湟地區,杜牧有感於晚唐外患,極力主張討平藩鎮割據,因此對收復失地極為關心,先後寫了好幾首詩,著名的《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他晚年在《雲夢澤》一詩中寫道:「日旗龍旆想飄揚,一索功高縛楚王。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始終郭汾陽。」表達了對汾陽王郭子儀將軍的傾慕。
杜牧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回到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比部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治所在現在湖北黃岡)、池州(治所在現在安徽貴池)、睦州(治所在現在浙江建德)刺史。在地方任職時,改革弊政,成績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長安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屬浙江)刺史,又回長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誥,官至中書舍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鎮擁兵,宦官專權,民不聊生,《阿房宮賦》就是他二十三歲時有感於時政而寫的。杜牧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李商隱比他小約十歲,很欣賞杜牧的詩篇,在贈給他的一首詩中寫到:「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李商隱《杜司勛》)
詩、賦、古文堪稱名家 未卜先知自撰墓誌銘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園中嬉戲。祖、父相繼去世之後,他的家境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
822年(穆宗長慶二年),杜牧20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注於治亂與軍事。在他23歲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寫《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828年(文宗大和二年),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瀋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
833年(大和七年),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闢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游。大和九年,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842年(武宗會昌二年),出為黃州刺史。後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848年(宣宗大中二年),得宰柏周墀之力,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歲暮卒於長安,終年五十歲。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據《新唐書》記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蒐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有《樊川文集》傳世。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採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
晚唐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因剛直疏野受到排擠的杜牧,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之聘,來到揚州為節度使掌書記。揚州在唐代是一個極其繁華的城市,它不僅商業繁榮,倡樓酒館之盛也僅次於京城長安。據晚唐人高彥休記載,那些倡樓每當傍晚就在樓上燃起絳紗燈,竟達萬數,像繁星般遍佈城內各處,而在那九里三十步長的主要街道上,則更是「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杜牧的風流別具一格。此時他遠離朝廷,心情抑鬱,加上他本就不拘小節,於是到揚州後就經常在夜晚偷偷地出入於秦樓楚館作為消遣。出於對杜牧的愛惜重視,牛僧孺擔心他出事,每當他出外都派遣三十名街卒化裝之後在暗中保護,杜牧卻絲毫沒有察覺,還自以為行蹤隱秘,心裏十分得意。兩年後,杜牧被征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牛僧孺在中堂設宴為他餞行。酒宴間,牛僧孺勸告他說:「以你的氣概才學,今後必然平步青雲,只是不要過於縱情聲色,把身體弄垮了。」杜牧聽了,為自己掩飾道:「我平時很注意約束自己,相公不必多慮。」牛僧孺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命侍兒取出一隻小箱。打開書箱,裡頭滿滿一箱都是街卒們的密報,上面寫的都是「某天晚上,杜書記去某家倡樓,平安無事」之類的話。杜牧看了,這才知道牛僧孺一直派人暗中護隨,自己的行跡他一清二楚,不由滿面羞慚,向牛僧孺泣拜致謝,終身對他感激不已。後來他還作了一首「遣懷」詩,回憶自己在揚州所過的放浪形骸的生活: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著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鑒今之意。游經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將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個中原委。
杜牧由於以詩稱著,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杜牧工行、草書,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留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說到杜牧的代表作,詩歌中當數《清明》、《泊秦淮》、《赤壁》和《江南春》等,散文中則以《阿房宮賦》最為著名。尤其是他的七絕詩《清明》,可以說家喻戶曉,許多人在學齡之前就能背誦了,其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外,《赤壁》與《泊秦淮》這兩首詩歌也廣為流傳,為眾多文學愛好者所欣賞,百誦不厭。《赤壁》一詩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飽含幽默,意義深遠,韻味悠長。《泊秦淮》一詩也寫得耐人尋味,表現了作者對國事的隱憂:「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由於詩句對揹負亡國之恨的人們有巨大的警示作用,千百年來也廣為人們所傳誦。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