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川普在白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6月13日訊】6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對這一決定,美國國內主流媒體和世界各國高度一致地予以批評。《巴黎氣候協定》涉及兩個重要話題:一是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引起全球溫度上升;二是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名列前兩位的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大國,對此應承擔重大責任。因此,川普此舉被視為挑戰這一「全球共識」,批評者義憤填膺。
一個合理疑問:二氧化碳只增不減?
自上世紀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確實越來越大,但是,科學界並未就上述話題達成「全球共識」。而本文想提出一個「共識」之外的常識問題,我們真的瞭解地球上五大洲各自的二氧化碳增減變化嗎?如果缺乏瞭解,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責任又該如何合理地分配呢?
受過中學教育的人都知道,煤炭和石化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巴黎氣候協定》強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危險性,給人們的感覺是,好像二氧化碳在大氣環境中總是只增不減。筆者雖是氣候領域的外行,心中也產生了一個常識層面的疑問:如果地球上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是否意味著氧氣越來越少?倘若如此,那麼,地球升溫只是次要問題,而人類呼吸的氧氣不足才是頭號難題?奇怪的是,在網上查不到任何相關討論。
這個貌似幼稚的疑問,其實可以啟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氣候問題。到過美國的人,如果曾在郊區中產階層居住區住過,通常都對那裡密集的樹木、碧綠的草坪、清新的空氣等外部環境印象深刻。中學的生物教科書告訴大家,綠色植被為了完成光合作用,在白天吸進二氧化碳,排出氧氣,這就是綠地面積大的居民區空氣良好的原因。綠色植被是二氧化碳的「殺手」,到網上搜一下,很容易就會找到這樣一條信息,1公頃闊葉林每天可以吸收1噸二氧化碳。也就是說,雖然燃燒煤炭和石化燃料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但綠色植被每天也大量吞食著二氧化碳,生成氧氣。正是因為這個自然過程的存在,我們根本不用擔心地球上氧氣不足。由此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個思考,增加綠地面積,有利於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一步看,綠地面積大的國家,比綠地面積小的國家,吸收的二氧化碳多得多,維持大量綠地的國家對減少溫室氣體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城市綠化研究與地球暖化研究的一個矛盾
既然綠地能吸收二氧化碳,那麼,影響大氣狀態的就不是《巴黎氣候協定》計算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應該是未被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剩餘量。那麼,《巴黎氣候協定》為何只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不估算主要國家植被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呢?如果在網上查找一下城市空氣改善方面的研究資料,會發現不少論文探討如何增加城市綠地面積,以便增加空氣含氧量。但是,在關於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中,卻很少看到關於植被覆蓋率不同的地區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分析,似乎一旦進入全球氣候研究領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積極作用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大約10年前我曾被邀請參加在紐約州立大學奧巴尼分校舉辦的一個學術討論會,我的發言與中國的環境維權有關,而會議的另一些發言者則關注氣候變化。會議休息期間,我向一位專門研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影響氣候的專家請教了綠地能否改善大氣質量這樣一個常識問題,希望瞭解植被覆蓋率高低對大氣質量的改善有多大差異。可是這位專家很平靜地告訴我,他們只研究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不計算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他也沒有明確回答我的提問,為什麼把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排除在氣候研究之外。這個回答太令我驚訝了,難道是因為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實在微乎其微,不值得關注?那為什麼我們日常在綠地環境裡對新鮮空氣有那麼明顯的直感?
忽略植被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巴黎氣候協定的失誤?
上述疑問在作者的心中久久揮之不去。寫這篇博文之前,為瞭解惑,專門找了一些數據做了一個粗略估算,結果令我大為吃驚。我無法取得關於綠地面積的數據,只估算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以網上可以查到的2008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70億噸)和森林覆蓋率(16.5%),假定每公頃森林每天吸收1噸二氧化碳,每年有效光合作用的日數是6個月,估算結果是,中國的現有森林每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為排放量的4倍。倘若依此推論,中國的巨量二氧化碳排放可完全被森林吸收;而用同樣方法估算,美國的現有森林每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為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倍。
毫無疑問,這個估算只是一個外行的分析。事實上,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比如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因缺少植被而無法被充分吸收,用煙囪排到空中的二氧化碳可能進入大氣層,森林區域遠離都市、工廠區等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地等等。但至少上述估算給了我們一個啟發,那就是,要討論溫室氣體濃度變化以及各國對此的影響,像《巴黎氣候協定》那樣,光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森林、綠地和農作物耕種區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兩者之差才是比較可靠的分析依據。
《巴黎氣候協定》是「共識」還是「糊塗賬」?
看來,《巴黎氣候協定》單純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個指標,本身就值得重新探討。或許因這一指標最容易計算,用煤炭、石化燃料的消耗數量便可推算,簡單明瞭,但並不能因此證明:把被植物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仍然當作危害地區大氣環境的因素,就是「科學」的依據。
事實上,科學界似乎對本文開頭提到的第一個觀點,即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導致地球全球溫度上升,其實並無真正的「共識」。據維基百科介紹,「科學家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兩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推論並非定論,只不過是有待科學研究驗證的一個假設。《巴黎氣候協定》僅僅根據一個尚未充分驗證的假設,便作出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斷定,似屬草率,因為「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與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維基百科引述專業論述)。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導致地球全球溫度上升這個觀點之所以成為主流意見,似乎與左翼政治家們把它列入「政治正確」之列有關;一旦屬於「政治正確」,就如同「真理」一樣,成為不可質疑的教條。
這次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幾乎被美國的主流媒體視為「逆天之舉」。《紐約時報》嚴厲譴責川普把美國變成了「流氓國家」,這一評論為中國官媒廣為轉載。川普所用的理由是此協議不利於美國經濟,這個說法也遭到不少批判。但是,換一個角度去看,那些批評川普的政府和媒體,如果連二氧化碳排放國的綠地實際吸收量都不甚了了,就匆匆忙忙地追究責任大國,然後要求美國為《巴黎氣候協定》擬議中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每年1000億美元的預算提供七成資金,難道不是很輕率嗎?
美國納稅人完全有理由問一句:請告訴我,美國排放的二氧化碳,究竟剩下多少未被綠地吸收?我們該為一筆糊塗賬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