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句]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民必勝之。──語出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上》
[今譯]從遠古到現在,凡是與民為敵的人,人民最終要戰勝他,只不過經過的時間,有長有短罷了。
賈誼在充分闡述了「民無不以為本」的命題之後,得出了與民為敵的人,最終被人民戰勝的結論。
[原句]為治之本,務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語出《淮南子・泰族》
[今譯]治理國家的根本,務必做到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本之點,在於衣食用度充足。要做到衣食用度充足,在於使人民能正常地生產而不受干擾。
時:指農業生產的季節。
[原句]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罰。──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詔聖》
[今譯]精疲力盡的馬匹,馬鞭對它已經不起什麼威懾作用;飢寒交迫的民眾,嚴刑峻罰也不能使他們畏縮。
箠(讀垂):驅馬前進的鞭子。「罷」:音義皆同「疲」,罷民指疲憊不堪的人民,即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
在鹽鐵專賣的辯論中,儒生企圖用這個比喻以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這句話揭示了一個客觀真理:老百姓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再殘酷的鎮壓,也將無濟於事。
[原句]一人吁嗟,王道為虧。──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救邊》
[今譯]哪怕只有一個人發出痛苦的嘆息,國家的治理秩序也會受到損害。
汪繼培箋:「(這句話是)當時成語也。」「吁嗟,嗚呼也。有所嘆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此即傷痛之義也。」王道:受到人民擁護的治國之道。
東漢安帝永初元年,羌人入侵涼州,東漢統治者放棄守土之責,捐棄涼州,對邊民「百萬之眾,叫號哭泣」的痛苦,充耳不聞。王符用當時的這句諺語,痛斥了東漢統治階層不顧人民死活的苟安政策。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這句諺語中得到教益:不要因為問題只涉及少數或個別人,就忽視它。要知道每一個人的苦樂,都會影響國家的治亂安危。
[原句]足寒傷心,民寒傷國。──語出漢代荀悅《申鑒・政體》
[今譯]腳下寒冷,人的內臟會受到傷害;老百姓衣不蔽體,國家的政權會受到損毀。
這是荀悅在談到人民的喜怒哀樂、貧困富裕與政權和君主的密切關係時說的話。表現了作者所具有的儒家「民本」思想。
[原句]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為草芥。──語出晉代陳壽《三國誌・吳志・賀邵傳》
[今譯]像愛護嬰兒那樣愛護百姓,則國家興旺;把百姓像野草那樣踐踏,摧殘。則國家滅亡。
赤子:初生嬰兒全身赤紅,故名「赤子」。芥:小草。
這是孫吳中書令賀邵,勸諫吳帝孫皓要愛護百姓,闡述百姓與國家興亡的關係時,說的話。
[原句]安上在於悅下,為己在乎利人。──語出晉代陸機《五等諸侯論》
[今譯]統治者要想自己平安無事,必須愛護和體恤下面的群眾。自己要想得到利益,在於必須使別人首先獲得好處。
陸機認為:統治者,要做到與下屬分享權利,才能長期維持統治。不管其動機如何,但重視人民和他人的利益,確實是治理國家的一條重要原則。
[原句]善藏者,藏於百姓。──語出唐代房玄齡《晉書・慕容皝載記》
[今譯]善於保藏財富的君主,是把財富藏在廣大人民之中。
前燕慕容皝(人名)獎勵生產,但制定的田稅過於苛刻,記室參軍封裕勸他「應薄賦而藏於百姓」,並說了這句很有見識的話。只有人民富足,國家的財富來源,才有深厚的基礎。
[原句]天下之務,當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語出南朝梁沈約《宋書・顏延之傳》
[今譯]整個國家的事務,應當和全國的人一起商量管理,這樣複雜的事,難道一個人的智力能單獨做得好嗎!
宋文帝時,劉湛、殷景仁獨攬朝政,步兵校尉顏延之用這話表示他的不滿。他對寡頭政治的批判,是很有道理的。
[原句]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語出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高帝本紀》
[今譯]人民的想法不會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只擁護愛護他們的人。
常:固定不變。惟:同「唯」,只是。惠:好處,這裡是愛護的意思。懷:歸順,擁護。
這是南朝宋順帝讓位於蕭道成的詔書裡的一句話。雖然王朝的更迭禪讓,都不過是權力之爭,但這句話所說的人心向背的道理卻是正確的。
[原句]民之多怨,非國福矣。──語出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武十七王傳》
[今譯]人民有很多怨恨,決不是國家的好事。
這是齊高帝的兒子竟陵王蕭子良,對他父親說的話。當時水旱天災頻繁,又加嚴刑峻罰,監獄都有人滿之患,人民怨聲載道。蕭子良用這兩句話,向齊高帝指出,只有寬解人民的疾苦,方能維持其統活。
[原句]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於下,而國富於上邪?──語出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武十七王傳》
[今譯]不先努力使人民富裕起來,而只談論如何使國家獲得好處,難道有下面老百姓一貧如洗,而國家卻很富裕的事嗎?
務:努力去做。邪:同「耶」,疑問語助詞。
這是齊高帝的兒子竟陵王蕭子良,勸他父親要關心人民疾苦時說的話。儘管其目的是為了鞏固蕭氏王朝,但他所闡明的人民和國家的本末關係,卻是十分正確的。
[原句]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語出隋代王通《文中子中說・天地》
[今譯]不要因為奪取天下而不重視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命。
阮逸註:「易為輕易之易。一民,至細也。但不可以天下之大,輕小民之命」。以:因為。
這是李密向王通問「王霸之略」時,王通回答的話,充分強調了成霸業者,必須非常愛護人民的道理。
[原句]帝王豈有常乎?相扶即是。──語出唐代李延壽《北史・宇文貴傳附宇文忻》
[今譯]帝王的職位,難道是固定由誰來擔任的嗎?只要得到眾人共同支持,就可以成為帝王。
常:固定不變。相扶:即扶持。
隋文帝的佐命親信宇文忻,因譴去官,不滿,與梁士彥圖謀奪取帝位。這是宇文忻對梁士彥說的話。
[原句]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今譯]擔任國君的法則,必須先讓百姓生存。如果損害百姓來侍奉自己,就像把大腿肉割來填飽肚子一樣,肚子飽了而生命也完了。
啖:吃。
這是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說的話。這位皇帝,把老百姓看得如此重要,是值得稱讚的。
[原句]百姓安樂,便是甲仗。──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仁義》
[今譯]老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抵抗敵人的武器。
甲仗:鎧甲兵器,這裡指國防力量。
貞觀四年,房玄齡奏言:「今閱武庫甲仗,勝隋日遠矣!」唐太宗就用「百姓安樂,便是朕之甲仗」來回答他。意思是說,武器裝備誠然重要,但是人民的安居樂業,更為重要。
[原句]以人為本,以財為末。人安則財贍,本固則邦寧。──語如唐代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
[今譯]把人作為根本,把錢財放在次要的地位。人民安定了,錢財也就充足了;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了。本:根本。末:末尾,這裡是次要的意思。贍:充足。
[原句]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共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語出五代張昭遠等《舊唐書・李百藥傳》
[今譯]能把自己的快樂與別人分享的人,有困難,別人就會分憂;和別人共享安定生活的人,有危難,別人就會來拯救。拯:救援。
貞觀二年,太宗初即位,將分封諸侯。禮部侍郎李百藥,上奏《封建論》,據理反對。他指出:中央政權的鞏固,不在於分封皇室成員以為屏藩,而在於與人民共同安樂。
[原句]苟利於民,與資國何異?──語出宋代盧多遜等《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
[今譯]假使能對人民有利,這和利於國家有什麼兩樣呢?
資:助,這裡指對國家有利。
周太祖郭威,長居民間,深知民眾疾苦。自從梁太祖朱溫,釐定「牛租」以來,六十餘年,百姓苦之。郭威均將其免除,並將「系官莊田」悉以分賜給佃戶作永久財產,於是「比戶(許多農戶)欣然」。有人建議不如將這些「系官莊田」作價出賣,可得一大筆錢,以「資國用」。郭威就用上面的話,來回答他(主張白送給農戶,國家不收一分錢!)。
[原句]夫民,國之基也。五仞之牆,所以不毀,基厚也;所以毀,基薄也。故曰:百足不僵,則附者眾;流水不窮,則來者遠。──語出宋代宋祁《雜說》
[今譯]老百姓是國家的基礎。五仞高的牆之所以不毀壞,是因為基礎深厚。其所以毀壞,則是因為基礎淺薄。平常所說「馬陸蟲」死後仍然能動,是因為附著的腳眾多;流水不盡,是因為源頭深遠。也是這個道理。仞:古代長度單位。周八尺,漢七尺。百足:蟲名,即馬陸蟲,切斷它後,仍能蠕動。附者:指蟲身上附著的蟲腳。
[原句]民為邦本,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語出宋代蘇舜卿《詣匭疏》
[今譯]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沒有根本動搖了,而枝葉不動的事。
邦:國家。本:根本。
[原句]國命在乎民,民命在乎食。──語出宋代邵雍《秋懷三十六首》之八
[今譯]民眾是國家的生命,吃飯問題又是民眾的生命。
[原句]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語出宋代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今譯]依靠暴力,可以奪得天下,卻無法獲得普通老百姓真心實意的擁護。
匹夫匹婦:指平民。
[原句]人心之於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木無根則槁,燈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飢,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人心──則亡!──語出宋代蘇軾《上神宗皇帝書》
[今譯]人民的心意對於君主來說,就像樹木有樹根、燈有油膏、魚有水、農民有田土、商人有錢財一樣。樹木沒有根就要乾枯,燈沒有油就要熄滅,魚沒有水就要死亡,農民沒有地就要挨餓,商人沒有錢財就要貧窮,君主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就要滅亡!
膏:脂膏。商賈(讀古):泛指商人;行為商,坐為賈。槁:枯槁。
[原句]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語出宋代汪藻《奏論諸將無功狀》
[今譯]國君得到天下的原因,是因為獲得了人民的擁護。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這是因為人民心悅誠服。
[原句]國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語出宋代楊萬里《壬辰輪對第一札子》
[今譯]國家的生命,就像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在於元氣,國家的生命在於民心。
[原句]天下之所以服者,常生於不偏;而其不服也,常起於不平。──語出宋代楊萬里《馭吏》上
[今譯]天下臣民之所以服從,常常是因為出於朝廷處事公正;而他們不服從,常常是由於朝廷處事不公正而引起的。偏:不公正。
[原句]與其得罪於百姓,寧得罪於上官。──語出元代歐陽玄等《宋史・吳芾傳》
[今譯]與其引起老百姓的不滿,寧可讓上級官員對自己不滿意。
這是孝宗時龍圖閣直學士吳芾說的話。說明應該傾聽來自下面的聲音,不要只迎合上級。
[原句]得土地易,得人心難。──語出元代歐陽玄《宋史・楊簡傳》
[今譯]要獲得和佔有土地,是比較容易的。要獲得人民的擁護,卻是不容易的。
寧宗時,北方金人控制區,發生大飢荒,每天有大批人,越境到南宋管轄區,守邊官吏拒不接納,「臨淮水射之。」楊簡針對這件事,說了這樣的話。用以說明,用武力強佔土地,並不能獲得人心。
[原句]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語出清代顧炎武《秋山二首》之二
[今譯]勾踐居住在山裡面,全國人民仍然願意為他去犧牲。這是因為勾踐的政策正確,深得民心!
(資料均據清代《淵鑒內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