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胸有社稷蒼生,締造「永樂盛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官員上書皇帝,是其參政議政的一個重要方式。官員上呈皇帝的書面報告,名稱很多,有奏報、奏章、題本、奏本、題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總稱奏疏或奏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提案」。
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視民情、輿情。他認為治理天下,須全面掌握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他還曾對掌管奏疏的通政司官員說:地方官來朝,我都命他們報告民間疾苦,他們總是說,「田谷豐稔,閭閻樂業」,只講讚頌太平盛世的話,不說真話,不說實情。最近聽說山西飢民有吃樹皮草根的,然而沒有一個官員向我報告這件事。
為了讓官員們上書言事有典範可學,明成祖就曾命黃淮、楊士奇等編纂《歷代名臣奏議》一書。永樂十四年(1416年),此書編成,共350卷。全書分為君德、聖學、孝親、敬天、郊廟、法祖、儲嗣、宗室、經國、用人、選舉、考課、水利、賦役、御邊等64門,輯錄包括晏子、管仲、李斯、陳平、賈誼、諸葛亮、魏徵、柳宗元、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王禹僻、辛棄疾、完顏素蘭等名臣奏疏八千餘篇。該書取材廣泛,所收奏議,上自商周,下迄宋元,舉凡歷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賞罰,無不收錄。《四庫全書提要》稱此書為「古今奏議之淵海」。
讓明成祖鬱悶的是,他曾遭遇了大量的無關宏旨、不著邊際、平庸瑣屑、無補於政之「提案」。對此他啼笑皆非,不得不果斷駁斥之。如:
提案一:野蠶結繭,建議開慶祝會。明永樂初,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皇帝:今年山東一些地方野蠶結繭,繅的絲送到禮部,請率領百官慶賀此事。
明成祖對此的回覆只有一句話:「野蠶成繭亦常事,不足賀。」
提案二:陰雲遮住日蝕,提議祝賀。永樂四年(1406年)夏歷六月初一,據預報這一天應當發生日蝕,因陰雲遮蔽而不見。禮部尚書鄭賜認為此為吉兆,提議祝賀。
明成祖回覆說:在天的這一方,因陰雲蔽日見不到日蝕,不等於他處也見不到。天空很大,能見到日蝕的地方,多得很哪。
提案三:皇帝講話多了,勸諫皇帝少說話,養養精神。明成祖與群臣討論政事,一談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員便進言:皇上啊,您講話這麼多,可不利於身體調養啊。作為君王,貴在「簡默」(講話簡約,有時不發一言)。
明成祖不領該官員的情,說道:天下這麼大,百姓的苦樂,措施的利弊,必須廣詢博訪才能有透徹瞭解。並非我喜歡多講話,而是不得不如此。不敞開講,官員們怎能言無不盡?
提案四:據說山谷中傳出「萬歲」聲,要求慶賀。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貴州布政司向朝廷報告:有人在太岩山聽到山中連續發出「萬歲」的呼聲,這是皇上威德遠播,感動山川的明證。尚書呂震請求慶賀。
明成祖說:在山谷呼喊,會聽到回聲,這是常識,哪裡是什麼奇異的事情?
提案五:有兔唇缺陷的人不能擔任武官。永樂年間,兵部提議,在有世襲武官資格的人當中,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世襲武官。
明成祖斷然拒絕採納兵部的提議,說:「武臣當察其智勇怯弱及武事如何,豈當論相貌?孫臏既刖,智尚可用。」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戰國時軍事家孫臏雖然被削掉了膝蓋骨,但他的智謀可用。
提案六:天上見到壽星,要求慶賀。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壽星現,群臣上書請賀。
明成祖說:往年壽星出現,你們以為是祥瑞,紛紛致賀。然而四方旱澇、蝗災、流行病比比皆是,卻很少有人向我報告。他對群臣的提議不予採納。
明成祖遇到的這些搞笑提案,其他皇帝也多次遇到過。如清代嘉慶年間發洪災,嘉慶皇帝下詔,徵求解決自然災害的法子,一時間群臣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其中一位是這麼上奏的:大家分頭行動,把全國婦女集合到操場到廣場到演兵場,每人發一條黃色的褲帶子,繫到腰間,然後叫她們沿長江遊行,沿黃河示威,沿中國七大水系喊口號,用上這法子,則可以戰無不勝了。其原理是:黃屬土,土能克水。
對此提案,嘉慶皇帝不僅沒有採納,而且還發了一頓脾氣,「下詔求言,求得此種之言,令人浩嘆而已。」
明成祖很勤政,經常批看奏折。批閱奏折時,皇太孫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常常隨侍一旁。一天,明成祖一時高興,把幾個奏折遞給他。年方十一二歲的朱瞻基批答的內容洞中竅要,讓祖父非常滿意,只發覺一樁疏忽,沒有把奏折上的錯訛字圈出。成祖問:為何不留心文字?朱瞻基答:只要大事不差,這些無心之誤,又何必苛求。成祖不答,又問:天降災眚,是該祈禳還是該修德?朱瞻基答:為君的修德該隨時留意,等見了災難,修德都已經晚了,還去祈禳它作甚麼。明成祖聽後,天顏大悅。由此可見,明成祖胸有社稷蒼生,是個不錯的皇帝。
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明成祖,十分注重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濬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稱「永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