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一份中國銀監會發出的緊急文件在市場上流傳。(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看中國2017年5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對於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風暴」,股市、債市等資本市場感到緊張,甚至恐慌情緒有蔓延的趨勢。中國大陸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近年高速增長,所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5月16日,一份中國銀監會發出的緊急文件在市場上流傳。
在4月份,習近平主持的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自那時起,各金融監管部門不斷發布文件和通知,尤其以銀監會發文最密集,曾10天發布7個文件。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在各自負責的金融領域去槓桿,並形成競爭之勢。
針對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風暴」,資本市場產生恐慌。在銀監會要求銀行業按照監管要求對照進行自查的同時,屢次爆出委外資金(銀行理財資金委託外部投資)大撤退等傳言,導致近期股市、債市受到波及,連跌數日。
國泰君安固定收益研究團隊報告顯示,2017年4月至5月,資本市場迎來新一輪更猛烈的監管風暴,銀行實質縮表,流動性壓力增大,信用債開始加速補跌,拋盤明顯加重。這一個多月中有接近20%的公募債基產品淨值下跌幅度超過1%,出現劇烈回撤。
日前,銀監會官員發聲安撫市場時表示,從內容上來看,近期發的監管文件並沒有新的監管規定。「可能是市場對相關政策有一些誤解,或者誤會,導致緊張」。
不過,5月16日,一份中國銀監會現場檢查局向各地銀監局發布的《關於提供理財產品相關情況的函》在市場上流傳,該函要求各局報送轄內法人機構與中國農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的相關情況。
上述函件要求各銀監局需在2017年5月19日前報送轄內法人機構購買的由農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報送內容包括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間(無論產品是否到期)以及截至2017年3月31日仍有餘額的理財產品。
陸媒報導,北京銀監局隨後緊急通知,要求轄內機構對與農行之間開展理財業務的情況進行排查。北京銀監局要求排查的業務情況正是銀監會要求報送的內容。
近期,有關銀行違法違規銷售理財的「飛單」等風險事件頻發,銀監會也頻繁發布監管文件。另據《中國證券網》5月16日報導,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給銀行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銀行理財產品穿透登記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旨在落實近期監管部門有關銀行業理財業務穿透管理的要求。
該通知要求,各銀行金融機構應於每週五前,登記資管計畫和協議委外截至上週日的底層資產情況,並於每月前五個工作日內登記上月最後一個自然日的底層資產情況,確保登記的及時性。
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銀行理財產品餘額29.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年初增加958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個百分點。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銳減的主要原因在於:同業理財大幅度減少。
同業理財本質類似同業拆借。例如,A銀行購買B銀行理財產品,該理財產品投向C資管公司的資管產品,這個產品可能又購買了D公司的基金產品。
同業理財的好處是,成本低資金量大,獲取批量資金自然比零售資金來得快,有助銀行理財短期衝量。所以,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都依靠同業理財來做大理財業務規模。在銀行理財產品結構中,同業理財佔比大約在20%到30%,一些中小銀行的佔比可能遠超過這個數字。
但是,同業理財的壞處是加長了資金鏈,在中間各環節出現期限錯配和加槓桿,容易導致系統性風險;對於投資者而言,也難以看清楚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同樣風險較大。
對沖基金大佬、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大賺而名聲大噪的凱爾•巴斯(Kyle Bass)日前警告稱,中國理財產品超級危險,理財產品規模的膨脹是該國面臨一場信貸危機的又一個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