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發布了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5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在中國資本市場持續振蕩調整的情況下,中國央行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成為市場觀察下一階段貨幣政策走向的最佳風向標。除了一些相應的貨幣數據外,其中有兩大看點值得關注。一是九次提及去槓桿,二是首次回應縮表的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16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0.6%,增速比上年末低0.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48.9萬億元,同比增長18.8%,增速比上年末低2.6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為6.9萬億元,同比增長6.1%。第一季度現金淨投放301億元,同比少投放1,134億元。
3月末,基礎貨幣餘額為30.2萬億元,比年初減少6,592億元,同比多減9,498億元。貨幣乘數為5.29,比上年末高0.27。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3%。其中,農村信用社為6.4%。
從貨幣派生渠道看,M2增速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機構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逐步去槓桿的反映。M1與M2剪刀差則縮窄至8.2個百分點,延續上年8月份以來差幅縮小的趨勢。
中國央行在這份貨幣政策報告中,「去槓桿」出現了多達九次,相較以往的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顯增加。其中,在談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思路時,中國央行表示,要把握好去槓桿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平衡,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
而對於去槓桿的思路,中國央行表示,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積極穩妥去槓桿,在控制總槓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支持市場化債轉股。
中國央行在報告中,專門以專欄的形式發文《如何理解所謂央行「縮表」》。中國央行稱,「縮表」並不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比如在資本流出背景下降準會產生「縮表」效應,但實際上可能是放鬆銀根的,因此不宜簡單與國外央行的「縮表」類比。
中國央行表示其資產負債表更為複雜,而2月和3月末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較1月末分別下降了0.3萬億元和1.1萬億元。這一次的所謂「縮表」在外匯佔款下降這一大背景不變的情況下,主要與現金投放的季節性變化及財政存款大幅變動有關。中國央行同時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4月份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
中國大陸財經分析人士齊俊傑撰文認為,在其它變數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外匯增加就是擴表,只要外匯減少就會縮表。「既要債權增加,讓別人都欠央行的錢,還要不能去要賬,相當於央行拿了一堆白條,然後就增加基礎貨幣。最後結果就是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外匯也進一步流出。最後就是耗乾外匯,那個時候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全是債權,負債端全是貨幣。」
中國經濟現狀與2009年很多相似之處。雖然近年來GDP數據鮮有變動,但諸多微觀數據卻波動巨大,諸如鐵路貨運量、挖掘機產銷數據等在經歷了2015年的大幅下滑,以及2016年的明顯反彈之後,如今數值已經與2009年高點數據十分接近。這個過程中,和金融加槓桿密不可分。
今年以來,中共當局加大了金融去槓桿的力度,特別是在4月底中共政治局會議提及防控金融風險之後,多個金融監管部門紛紛採取行動。包括中國央行進行MPA考核、銀監會10天連發7個監管文件、保監會表態進行針對性監管、證監會加大懲罰力度與嚴格發審程序、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發文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等等。
一時間,中國金融市場流動性收緊,市場恐慌情緒增加。並且短期來看,金融去槓桿難免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的衝擊。例如,中小銀行往往比大銀行更依賴於同業負債所帶來的資金,而一旦資金來源達到監管警戒線,將不可避免地壓縮表內外信貸,同時相應縮小委外投資的規模,進而推高市場資金成本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