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在《淘金記》中,飾演一名流浪漢。圖為飢餓的他正在啃吮著鞋上的釘子。(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卓別林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例如《淘金記》、《城市之光》、《大獨裁者》。無論看過哪一部作品,似乎都為自身隱隱約約的加添了些藝術氣息與水準。
廣受好評的《淘金記》
在卓別林每一部有良好口碑的影片中,都各自有著經典畫面,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首創以皮鞋為食的《淘金記》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1925年上映的《淘金記》,是卓別林編劇、自導自演的作品。這也是他再一部獲得大眾一致好評的電影。
法國電影評論者戎・米提(Jean Mitry)即於《卓別林的電影藝術》中表示,「在卓別林所有的影片當中,『淘金記』最均衡、最和諧,也是他第一部完整的影片。……『淘金記』悲喜劇性深入人物內在的透視多於表面的象徵,人性的探討多於社會的探討。」、「這孤獨的故事,不單只是一個人被群眾遺棄,而是一個人在冰天雪地的失落。因此,社會與人們雖都參與迫害夏何洛的行列,但自然與機運應負更大的責任。」
一、難忘的經典片段
卓別林在《淘金記》中飾演前往阿拉斯加淘金的單身漢夏何洛,他在遭遇到一場暴風雪後,與採礦者吉姆分別來到逃犯拉森的屋內。雖然拉森想要趕走他倆,甚至還拿槍驅趕,但仍因為被胖碩的吉姆所制服,只好打消趕人走的念頭。當他們面臨飢餓難耐時,只能抽牌決定由誰外出覓食。外出的人雖然得面對暴風雪帶來的危險,待在屋內的人似乎也好不到哪兒去。夏何洛雖然免除天寒地凍的危機,得以待在屋內與吉姆一起等待食物的歸來,可是他卻也身陷危難中。
夏何洛一開始烹煮了自己的皮鞋,並與吉姆分著吃。可是當他在將鞋帶當作麵條、釘子當作骨頭般的吃食後,卻又得面臨無食物可吃的窘困。然而,吃完皮革後的吉姆實在是太過飢餓了,他不僅暴躁異常,還因為精神失常而出現了幻覺。他竟然把夏何洛看成了一隻令他垂涎欲滴的大雞仔。
夏何洛在得知吉姆的幻覺後,不僅嚇得藏起了刀子,接著還得閃躲吉姆舉槍的追殺,最後只得拿起獵槍自衛。驚恐的夏何洛連睡覺都睡得不安穩,時時刻刻關注著吉姆的動態,兩人就這樣互相對峙著……。當夏何洛就快被吉姆掐死之際,外頭來了一頭熊,協助他們解決了因為皮囊方面的煎熬所帶來的人性大考驗。
夏何洛與吉姆在屋內的片段實在經典,無一動作不揭顯他內心的變化。無論是夏何洛把煮皮鞋當作是尋常下廚時所展現的自然舉動,還是當他被大熊的龐大身影嚇得瞪大雙眼,還是他擊斃了大熊,趕忙喊吉姆外出拖熊進來,還是趁著吉姆去取熊,他急忙負責擺盤又匆忙摩擦刀叉,預告大家他們準備大快朵頤的景況,在在都顯示出他的心思與情緒。
二、小人物夏何洛之所以吸引人
飢餓的夏何洛將鞋帶當作麵條,正準備以叉子捲起「麵條」來吃。(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觀影者能從中感受到夏何洛的弱小無助,以及他奮力捍衛生命的態度。可是他充滿趣味的動作(全身蓋著被子躺在床上,雖有槍護身,卻仍以手穿著鞋當作腳,頭埋在「手鞋」中注意著吉姆是否會偷襲,以利隨時作出反應)與不合時宜的態度(煮皮鞋時,轉頭告知吉姆,食物還得再等兩分鐘、摩擦刀叉準備吃「皮鞋大餐」、一臉理所當然的啃吮著釘子……等等),他與吉姆極不相同的反應因為出現了衝突,無形中也帶來了戲劇「笑果」。難怪大家一提《淘金記》,總不免提上這一段挨餓歷險記。然而這一段挨餓過程,更是同時展現了人性方面的艱難考驗。
此外,夏何洛故意裝昏,倒在金礦工程師漢克的家門口以討個早餐吃,以及裝不舒服的他在品嘗完咖啡後不忘加糖塊、以叉子為腳並以麵包為鞋來獨自舞動著心聲、剷雪賺錢以買新年晚餐的禮物、幻想喬琪亞拿到禮物會驚喜不已的美好情景……諸多行徑著實加添了他的可愛。因此,這樣的小人物縱然行徑不良,卻也難使人對他心生怨懟。夏何洛真是令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除此之外,夏何洛在目送喬琪亞離去後,手舞足蹈的翻騰了整間小屋。當小屋瞬間變得凌亂不堪。夏何洛的開心也勢必感染了觀影者,沸騰了懂得愛情來臨是啥狀況的大夥兒。可是當喬琪亞為拿手套而折返,驚異得看著陷入瘋狂的喜悅中的夏何洛時,一臉呆窘的夏何洛應該也令大夥揪心,不禁為他與喬琪亞會起變化的關係而擔心吧。
卓別林創造的這一號人物,真的是既經典又卓越。
三、片尾鋪排有意義
只是,《淘金記》的結尾令人多少覺得有些突兀,卓別林這般鋪排想必有他的用意。因為喬琪亞一改先前的戲謔,轉而好心的為夏何洛著想,而夏何洛則如願與他心儀的喬琪亞相聚。雖說喬琪亞在看到滿桌的新年布置而對先前捉弄夏何洛而感到愧疚,但結局的鋪排仍顯得變化太快,同時也引來不少觀影者的質疑。
對此米提表示了他的支持:「許多論者對於影片的結局,百萬富翁夏何洛與麥克基搭輪船赴歐的一段每有微詞。我卻不以為然,恰好相反,卓別林的嘲諷在這裡做個總結。它嘲弄了一般影片的圓滿結局,嘲弄了這個故事本身。當他再度換上以前襤褸的衣裳在攝影師之前亮相,不小心跌落樓梯底下而重見嬌姬雅(喬琪亞,各書籍的翻譯不同)時,嘲諷達到頂點。嬌姬雅瞧他的打扮,以為他逃票上船,自願幫他補票。他那麼仁慈,而她以前竟然可以漠視他的不幸,甚至昨天還如此。誠然,她一點不曉得他已是大富翁的事實,嘲諷在此,要是嬌姬雅知道他的身分而存心不良,便失去它的意義。」
或許,卓別林如此安排,是要藉由心念的轉換來強調人性向善的重要吧!所以夏何洛能如願,所以喬琪亞能在不預先得知夏何洛的富翁身分之下,而以「心懷愧疚欲補償夏何洛」的福德取得了善果。
說完《淘金記》中的夏何洛,接著說說構思出夏何洛的卓別林吧。
樹大招風而曾遭批評
與卓別林生活的時代相隔多年,我們多半從現世存留的作品來探知他的一生,難免忽略他年幼的家庭慘況與成名後被圍攻時的挫折與無奈。我們都得仔細設想,擁有悲慘童年的卓別林,是如何編寫、創造出悲喜交加的劇作與人物的?在悲憤難耐的生活中,他應該是逐漸淬鍊出笑看人生的心態,以及漸漸磨練出益發銳利的諷刺能力與社會批判。
其實,卓別林曾因為面臨眾人的批評而內心出現困頓。主因除了因為卓別林號召立強,樹大招風難免引發他人妒嫉之外,還因為他藉由電影諷刺了社會秩序與上流社會的偽善狀況。財勢龐大的財團雖然需要卓別林商業潛力十足的電影來圖利,卻又得想辦法尋找卓別林個人的缺點來大作文章。因此,有關卓別林的私人生活、思想、為人處事紛紛被放大檢視。卓別林之所以遭遇到這些,無非是敵對者希望藉由傳播他的缺點來挫敗他在電影上的批評能力,減緩他對世間的影響力。於是,有些渲染,欺瞞了世人的耳目。但卓別林也有以事實來贏得美譽的狀況。
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新聞界開始打擊卓別林,說他這個英國人既不入籍成為美國人,也不服兵役上戰場。即使英美當時都屬於募兵制,卓別林仍遭到攻擊。不過,當卓別林出示了體檢表,以「體位不合格」為答覆後,再度回到片場的他終於止息了攻擊聲浪,並贏得讚許。
若欲分析電影 創作者的生平不可忽略
若是我們在觀賞卓別林的電影後,想要仔仔細細分析他創作的劇本與電影角色,怎麼可以不連同他的生平一起探究。莫說他的童年生活就已經賦予他日後的無限能量,連他成名後的際遇也仍持續影響著他貫注於電影創作中的思維與鋪排。一個偉大的名人能在世界上創下後繼無人或是引發萬眾追隨的事業,這其中一定有值得大眾探掘的道理。況且卓別林創作的是最最貼近人類的「人物」,而且還是放在萬人之中都非常的獨一無二、性格錯綜複雜的「人物」--夏何洛。
電影中的某一角色都有可能是千萬人的縮影,進而引發共鳴,成為一號名留青史的電影角色。可是卓別林恰恰打造了一個心思細膩,靈魂也細緻的人物。這號人物能將內在情感的變化,一一展現於外,使得他無一肢體動作、無一反應不與內心無關。這號人物在多部電影中,都出現了演變,他的存在亦對這個殘酷的社會流露出嘲諷與批判。
卓別林創作的「夏何洛」正是他欲對觀賞者展現的人性與精神,卓別林藉由低層小人物夏何洛與社會結構的衝突,以及他所遭遇到的悲苦,印證生活與存在的意義與犧牲精神的崇高,並藉由他的傳奇故事直截的嘲諷與批判了社會道德與制度法律……。
卓別林的創作是成功的,正如米提所言:「夏何洛在世界的縮影中,賦予了生活意義,而超越了生活本身。夏何洛已經超乎狹義的故事領域。」許多小說、電影之所以精彩,正是來自對於人性的著墨,以及描繪其心路歷程的變化。人性最偉大、最豐碩、最無常都在這之中閃現,逼得觀看者內心生顫慄、心緒激昂,終至不得不嘆服,不得不讚嘆創作者的偉大。
參考資料
一、書籍
路易士・盧克作;卡塞萊斯・阿瓦特繪《名人傳記——我的偉人朋友:大家好!我是卓別林》(台北:明天國際圖書,2010)
查理・卓別林著;孫實譯;梁實秋主編《名人偉人傳記全集36卓別林》(台北:名人,1982)
戎・米提著;杜讚貴譯《卓別林的電影藝術》(台北:志文,1979)
二、網頁
〈當卓別林參加模仿卓別林大賽,而且輸了〉(MPlus)
〈你所不知道的默劇大師,卓別林的10件奇事〉(言人誌™)
〈〔查理・卓別林〕如今人們還會被他逗笑嗎?〉(言人誌™)
〈幽你一默:搞笑英語口語對話〉(每日頭條)
卓別林、城市之光、AFI百年百大電影、淘金記(維基百科)
三、卓別林電影
《尋子遇仙記》(又譯《棄兒的故事》、《孤兒流浪記》,The Kid),1921
《淘金記》(The Gold Rush),1925
《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1936
《舞台生涯》(又譯《舞台春秋》,Limelight),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