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宣布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的107篇中國腫瘤生物學領域的論文 ( 圖片來源: pixabay)
【看中國2017年4月30日訊】由524名中國學者剛剛創下的「新記錄」並不光彩。
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以下簡稱「施普林格」)宣布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107篇中國腫瘤生物學領域的論文,涉及來自中國的524名醫生及醫學生。這些文章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涉嫌同行評議造假。在作為撤稿第一單位的77家單位中,不乏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交通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等知名機構。
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所撤銷的43篇論文中,41篇產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在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所撤銷的64篇論文,絕大多數也來自中國;10月,國際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在旗下5種雜誌中撤銷的9篇論文,則全部來自中國。
2014年科學普及雜誌《科學美國人》刊登調查文章說,中國存在涉嫌收錢大量生產抄襲、造假論文的「論文工廠」。文章點名一家叫做「MedChina」的醫學服務中心機構,說它生產醫學論文。MedChina的地址是上海國定東路200號。網路資料顯示,它隸屬上海文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過,有記者發現這家公司早已搬走, 網路上,MedChina的官網、微博、部落格內容,也被先後刪除。
《科學美國人》分析了100多篇學術論文的語匯、包括41篇由中國單位資助的論文後發現,一些論文雷同、像是以工業規模批量生產,有時整段文字幾乎完全相同,成為「填詞論文」。而這種論文許多來自中國,特別是出自MedChina。該雜誌最先識別的100篇涉嫌抄襲的論文中,24篇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貼來自政府部門。清華大學教授瀋陽的研究指出,在買來的論文中,72%屬於全文抄襲,24%屬於部分抄襲。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論文買賣的交易額在2009年就已經達到10億元規模。
該文提到:「在《科學美國人》的一項調查中,通過對100多篇學術文獻的遣詞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模板痕跡——這是一種信號,表明目前有一場大規模的對同行評議系統進行戲弄的嘗試。舉例來說,發表在2014年《診斷病理學》5月刊上的一篇論文,表面上來看是一篇典型經過同行評議的薈萃分析論文,其作者為中國廣西醫科大學的8名研究者。在文中,作者評估了XPC基因的不同變種與胃癌之間是否有關聯。他們發現這兩者之間並無關聯,並表示這不是該問題的最終定論: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large sample studies using standardized unbiased genotyping methods, homogeneous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nd well-matched controls. Moreover, gene–gene and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Such studies taking these factors into account may eventually lead to our bette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XPC polymorphisms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譯文為「然而,運用標準化的無偏的基因分型方法,對同類型胃癌病人和相應的治療手段進行大樣本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基因與基因、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應該在分析報告中有所考慮。綜合這些因素的研究,可能最終會讓我們更好、更全面地理解XPC基因多態性與胃癌風險之間的關聯。」
對於一篇極為普通的論文來說,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結論,並不應當引發任何警報信號。但是,將其與《歐洲人類遺傳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自然出版集團下屬雜誌)中,早些年發表的一篇關於CDH1基因的變種是否可能與前列腺癌(PCA)相關的薈萃分析論文進行對照的話: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large trials using standardized unbiased methods, homogeneous PCA patients and well-matched controls, with the assessors blinded to the data. Moreover, gene–gene and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Such studies taking these factors into account may eventually lead to our bette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CDH1−160 C/A polymorphism and PCA risk.」
譯文為「然而,在評估者對數據單盲的情況下,運用標準化的無偏的基因分型方法,通過對同類型的前列腺癌病人和相應治療手段進行大量實驗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基因與基因、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應該在分析報告中有所考慮,綜合這些因素的研究,可能最終會讓我們更好、更全面地理解CDH1-160C/A基因多態性與前列腺癌風險之間的關聯。」
整段的措辭幾乎完全相同,甚至包括「讓我們更好更全面的理解」(lead to our bette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這個不怎麼流暢的短語,唯一實質性的差別就是具體的基因(CDH1而不是XPC)和疾病(胃癌而不是前列腺癌)。
這並非一起簡單的抄襲事件。很多看似獨立的研究團隊一直都在抄襲同一段文章——《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一篇論文中寫的是可能最終會讓「我們更好、更全面地理解」XRCC1基因突變和甲狀腺癌風險之間的關聯;另一篇在《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由威立出版社出版)上的論文則是可能最終會讓「我們更好、更全面地理解」XPA基因突變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諸如此類。有時候措辭之間的變化是很輕微的,但是在十幾篇論文之中,我們都能找到幾乎一模一樣的語句,只是嵌入了不同的基因和疾病名稱——就像是「瘋狂填詞」遊戲一般,遊戲參與者們在一段文章中填入缺失的字眼。
我們還找到了其他像這樣「填空研究」的樣例。搜索短語「由於顯然不相關而被排除在外」(excluded because of obvious irrelevance),我們找到了超過十幾篇各式各樣的研究論文。除了其中一篇外,其他均由中國研究者撰寫;搜索「使用標準形式,公開發表的研究中的數據」(Using a standardized form, data from published studies),也找到了超過十幾篇研究論文——依然,全部來自中國;搜索「貝格爾漏斗圖」(Begger's funnel plot)則對應著幾十篇文章——再一次,全部來自中國。
「貝格爾漏斗圖」尤其能夠說明問題,因為實際上,並沒有貝格爾漏斗圖這種東西。西班牙巴塞羅那基因調節中心的生物學家吉拉姆·菲利翁(Guillaume Filion)表示:「它不存在,這是關鍵。」一位名叫科林·貝格(Colin Begg)的統計學家和另一位名叫馬提亞·埃格爾(Matthias Egger)的統計學家,各自發明瞭測試工具來尋找綜合分析中的偏差——「貝格爾漏斗圖」似乎只是這兩個名字的意外雜交體。
「貝格爾」這一檢測抄襲的方法是菲利翁偶然發現的。他在醫學期刊文章中尋找行業動態時,發現這些論文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標題、類似的圖表、以及相同的奇怪錯誤,就像「貝格爾漏斗圖」。他猜測這些論文有同一個來源,儘管它們表面上是由不同的作者團隊撰寫的。「很難想像這28個人都是自己獨立發明瞭一個統計測試的名字。」菲利翁說道,「所以我們非常震驚。」
通過在網上快速檢索,我們可以發現有現成的成套服務提供,只需支付一定費用即可成為作者,在同行評議期刊上發表論文。研究者尋找在有聲望的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捷徑,而這些服務商們正是為了迎合這種需求。《科學美國人》要求一位講中文的記者與MedChina聯繫。MedChina是一家提供許多「論題出售」和學術期刊「文章所有權轉讓」服務的公司。記者假裝想要購買學術論文的作者資格,與MedChina的代表商商談。該代表解釋說,這些論文已經基本算是被同行評議期刊接受,唯一需要做的只是一點編輯和潤色工作,而價格則取決於目標刊物的影響因子,以及論文是實驗性質的,還是薈萃分析性質的。在這次會談中,MedChina的代表提供了一篇蛋白質與乳頭狀甲狀腺癌的相關性進行薈萃分析的論文。這篇論文計畫將要發表在一本期刊影響因子為3.353的期刊上,該論文的作者署名售價為人民幣9.3萬元。
MedChina出售的這篇論文最可能打算投稿的就是《臨床內分泌學》(Clinical Endocrinology),這是5本影響因子為3.353的期刊之一,命題上也最吻合。這本期刊的高級編輯約翰·貝文(John Bevan)表示:「顯然,這是一個極受關注的問題。想到這類事情一直在發生,並且越來越氾濫,我深感悲痛。」在《科學美國人》與他聯繫大約兩週後,貝文確認了一篇可疑的論文,題目是關於乳頭狀甲狀腺癌生物指標的,並且論文在修訂過程中新加了一名作者。這篇論文最終被鑑定有問題,並被拒絕。
這些可疑的論文中,相當部分的資金支持來自中國政府。第一批被《科學美國人》辨識出來的100篇論文中,就有24篇收到過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C)的資金支持;而另有17篇承認收到了其他政府來源的資金支持。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主任楊衛確認,有24篇被《科學美國人》認定為可疑的論文,後來被交付到基金會的紀檢監察審計局,該局每年調查幾百起針對不當行為的指控。楊衛在郵件中寫道:「每年NSFC都要執行幾十起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但代筆行為則沒有那麼常見。」
一些出版商到現在才意識到中國的論文工廠問題。「我並不清楚還有一個買賣論文署名權的市場存在。」英國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負責科研誠信的副主編潔吉莎·帕特爾(Jigisha Patel)表示,但他們中心(隸屬於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發行《診斷病理學》期刊)已經開始注意並警惕這個問題。帕特爾說:「我們現在會調查並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在《科學美國人》聯繫他們之後的不到兩週,生物醫學中心宣布,約有50篇手稿是謊稱接受過同行評議的。出版商向撤稿監察(Retraction Watch)博客表示,「可能有第三方捲入,並影響了同行評議程序」,這些手稿很可能就來自論文工廠。我們可以看到大約6篇論文的標題和作者。所有這些論文在形式和主題上都非常相似,這意味著其他論文工廠的存在——製作薈萃分析性質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都來自中國的作者團隊。
其他出版商也已經開始著手對抗可疑論文的氾濫。《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編輯部主任達米安·帕廷森(Damian Pattinson)表示,去年四月,期刊就已經創立了安全措施。他們收到的每一篇薈萃分析論文都必須經過特殊的編輯檢查強製作者提交附加信息,包括他們開展研究的目的。「基於以上原因,論文被提交給評議者的比率已經下跌了90%。我們已經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問題。」英國醫學委員會(BMC)、公共科學圖書館以及其他出版商都在使用剽竊檢測軟體,以試圖減少剽竊現象。但是,軟體並不是總能解決文章的剽竊問題。帕特爾告誡說,論文工廠「令問題的複雜性更進了一層」,這令人十分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