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形成與發展就在北京。(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接續〈【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四)〉一文
五、北京的文化軼事(二)
談到北京文化,京劇的形成與發展就在北京。自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到民國時期,京劇都是北京文化和北京人文藝生活中的亮點,是當年文化藝術的奇葩。京劇的起源與發展,以及流派、藝術特徵等等,鑒於此前我已經有專題文章敘述過,在此不再重複。在此需要補充的是戲院情況。
我在談京劇的文章中,談到早在京劇創立之前,各種地方戲、曲藝等已經在北京扎根。但是,在清朝時,北京內城是旗人的地盤,也就說,是只有八旗人才能住在皇城和紫禁城周圍,漢人住外城。當時內城不允許開辦娛樂場所,因此許多劇場就集聚到了正陽門(前門)外的外城。
北京最早的京劇演出劇場,是由茶園、小戲園子改的。例如在前門大街路東的廣和樓,原來就是個茶園,裡面喝茶的人都是坐長條板凳。乾隆年間就在此演出京劇。富連成科班自1906年到民國初都在這兒演出。這個戲院到1914年才有靠背長椅,椅背後有可以放茶具的木板臺,觀眾可以邊看戲,邊喝茶。
在前門外觀音寺路北有個廣德樓戲院,建於光緒年間,許多京劇早期的名演員都在這兒演出過,例如程長庚、余三勝、梅巧玲、譚鑫培、汪桂芬等。
中和戲院,創建於清末,位置在大柵欄(讀作「大石爛兒」)西口南糧食店。程硯秋、尚小雲等曾在此演出。1931年梅蘭芳在這兒演出過《宇宙鋒》。在大柵欄東口路北的慶樂戲院,創建於光緒年間(1909年),李萬春的鳴春社在這兒演出過《濟公傳》、《天仙配》、《鐵公雞》等。楊小樓、王鳳卿、楊寶忠等也在此演出過。1949年以後,吳素秋等也在此長期演出,「文革」戲院被雜技團佔用,1990年以後,被改為商場、遊樂廳,乃至桑拿浴室,此戲院已經無存。
大柵欄鮮魚口有個民樂戲院,也是建於光緒年間,楊小樓、郝壽辰、高慶奎、尚小雲、金少山、馬連良、張君秋、譚富英、楊寶忠、奚嘯伯、言菊朋等都在此演出過。1949年以後改名大眾劇場。
在清末至民國初年,城內已經有大戲院了。例如東吉祥大戲院,在東安市場北,建於光緒末年,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等都在此演出過。又如西長街的長安大戲院,是1937年建的上下兩層的建築,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擴建長安街時被拆了。現在在長安廣華大廈的戲院,是遷址以後在1991年建的。
在天橋有茶園戲院,這些小戲院從京劇、評劇,到梆子、曲藝各種玩意兒都演。當年在天橋小劇場也湧現了一些群眾喜愛的名演員,如相聲演員侯寶林、評劇演員新鳳霞、京劇演員梁一鳴等。
世界聞名的北京文明古蹟,除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和故宮外,北京地區的長城也很引人注目。北京地區現存長城是明代建築。現在可以供人遊覽的有八處,即: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西北方,延慶縣南。是現存長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居庸關長城】位於八達嶺長城以南,這裡有個雲臺,是元代過街喇嘛塔的遺址,現僅存塔基。居庸關長城到清末就荒蕪遭毀,現城樓景點是後修的。
【慕田峪長城】位於懷柔三渡河鎮,此段長城西接居庸關長城東接古北口長城。此段城牆依山勢起伏而建,外側是陡峭山崖敵樓密集,有雙面垛口,內外城並存。
【黃花城長城】位於懷柔九渡河。以城牆下的山坡黃花遍野著稱。此段長城是少有的山水相接長城。
【箭扣長城】位於懷柔西北,八道河鄉,在慕田峪長城以西,由於山勢雄偉奇竣,城牆走勢多變。
【司馬臺長城】位於密雲縣東北古北口鎮,制高點是海拔986米的「望京樓」。此段長城是明朝將領劉應節,戚繼光等指揮設計修建的。城牆體高而寬厚,防守功能齊全。
【金山嶺長城】位於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處,和司馬臺長城相鄰,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這段長城敵樓密集,景色以早晚最佳。雨後有彩虹。
【古北口長城】位於密雲古北口鎮南,在金山嶺長城以西,東有盤龍山,西有臥虎山,兩山鎖潮河。周圍有楊公廟,蟠龍山等遺址。臥龍山長城位於古北口鎮河西村,有敵樓20餘座;盤龍山長城位於司馬臺長城和臥龍山長城之間。長五千米,有敵樓19座,將軍樓和二十四眼樓為建築精華,將軍樓處在蟠龍山最高處。二十四眼樓現在已經殘缺不全。
說到看景,老北京還有燕京八景,最早形成於金代,經歷代朝廷演繹,名稱不一,到乾隆時,欽定的八景名稱為:薊門煙樹(位於西土城)、蘆溝曉月(盧溝橋)、金臺夕照(朝陽門外關東店)、瓊島春蔭(北海公園)、居庸疊翠(八達嶺)、太液秋風(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西山晴雪(香山)。時過境遷,今人如果再到這些名勝處觀景,恐怕已經領略不到古人觀景時的那種詩情畫意了。
在北京現在建國門東南城牆上,有個北京古觀象臺(這個位置也是元大都東南角樓處),也是世界聞名的文明古蹟。觀象臺是在元朝郭守敬建的司天臺的基礎上改建的。郭守敬不僅是水利專家,他也是天文學家,他擔任太史令時曾主持天象觀測,制定曆法,創製多種天文儀器。明朝觀星臺始建於1442年,是明清兩朝和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家觀象臺。在明朝時台上安置的儀器有簡儀、渾儀、渾像儀等。清朝時改稱觀象臺。又增設一些式樣比較新穎的儀器,例如八件銅質天文儀造型美觀,彫刻精湛。觀景臺還有附設建築,就是當時負責觀測天象的官員辦公室,名字叫做紫薇殿、晷(gui)堂、壺房、東值房、西值房。這座古觀象臺自建立一直連續使用了500年。現在它屬於北京天文臺管理。現在上面陳列的天文儀器不是原來的儀器,而是西洋傳教士在中國製作的儀器,如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儀、像限儀、紀限儀、天體儀、地經緯儀、璣衡撫辰儀等。現在此觀象臺對外開放。
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民居的特色。
元明清親王國戚的住宅是王府,有權勢的貴族,官員住宅就是有高門樓,三進,四進的大四合院,富裕人家住中型兩進的四合院,一般市民就住普通小四合院。四合院的院子四周有正房(北房),東,西廂房,南房。四合院有影壁,有門樓,有門墩,兩進的在兩個院落之間有月亮門。四合院的門不是正對正房的門,比如在胡同路北的四合院,大門是在院子的東南,進門對面是影壁,從影壁西側走過是前院,前院與後院之間有道牆或南房,有門與後院相通。門樓、大門、影壁、門墩建造等級不同,標誌戶主的身份、地位。例如大門分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等。北京四合院在遼代已經初步形成,到元、明、清都繼承和發展。到中共掌權後,房主人不是被打倒,就是財產被剝奪,四合院也叫被佔用或改為大雜院。尤其「文革」對四合院破壞最嚴重。改革開放以來,四合院大量被拆遷,改建高樓大廈,現在除了歷史名人的故居被保留外,已經所剩無幾。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可以說是一體,胡同是由四合院及普通民居夾在中間的的外出通道,也就是說胡同兩邊是四合院,胡同的兩頭出去就是大街。胡同這一個名詞源於蒙古語,意思就是小街道。「同」字在原來使用的是「衕」字。
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取意於天圓地方,因此北京的街道很正。主幹街道不是正東正西,就是正南正北。前面我的文中提到的東四,西四,東單,西單都是在東西南北縱橫街道的交匯處。因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胡同的方向也是很正的。
北京的胡同形成於元,但是最早的胡同叫三廟街,建於唐朝。這條胡同位於今日東單,王府井一帶是東西走向,長300米,寬四至六米。因為最早那裡有三座廟而得其名。三座廟現在只存下一座,另外兩座,一座已經成為大雜院,另一座在20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被拆毀了,而且「文革」期間,這條街也被改名為立新街,現在又改回原名。據1949年統計,北京共有街道和胡同6074多條。其中名字上帶有胡同二字的只有274條,其他為街、巷、道。通常人們習慣籠統的把街、巷、道也歸為胡同。
北京的胡同取名不是在一個朝代,它也有歷史的陳蹟,如有的源於蒙古語,有的源於滿語,多數是漢語名。如牛錄胡同、昂邦章京胡同,就是滿語名。在安定門內有個謝家胡同。其實原名叫卸甲胡同。當年皇帝發兵征戰,為取其吉利,北京的軍隊出德勝門,收兵回來進安定門,征戰回來的軍隊在進城門後,卸掉盔甲,休整。人們就把這胡同命名為卸甲胡同。今日的「謝家」是後來誤傳名。誤傳的胡同名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在西單有個總部胡同,其實它是總鋪胡同的誤傳。因為在元、明時期,戶籍制度是鋪,甲制。
胡同取名有的是因有衙(ya)署而得名,如兵馬司胡同(北京東西城各有一個),府學胡同等。有的是因某官員住此而得名的,如石駙馬大街,位於宣武門內大街路西,明宣宗的駙馬石璟曾在此住而得名。駙馬在古時是執掌副馬車的官名,副馬車是在天子馬車前陪乘的車。三不老胡同,就是明朝太監鄭和在那住過。關於鄭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講過他的故事。三寶是他的小名,因他得到皇帝重用,帥領探險船隊下西洋有功,人們尊稱他為三不老。又如武定侯胡同等。說到用人名命名,大街也有用人名命名的,如趙登禹路、張自忠路,他們都是民國時期的抗日將領。張自忠路是一條東西方向的街,東起東四十條西口向西到地安門東大街東口。這條街最早叫鐵獅子胡同,因為明朝崇禎皇帝田貴妃之父田畹曾住此,府前有一對鐵獅子,故大門外的路取名叫鐵獅子胡同。有的胡同是以集市貿易地點命名,比如鮮魚口、菜市口、羊肉胡同、缸瓦市、米市大街等。在東四有個錢糧胡同,其實在清朝,當年八旗子弟是「供給制」,是吃皇糧的,錢糧胡同就是當年發放錢糧的地點。有的胡同是因有廟宇而得名的,筆者就曾住過東城區慧照寺胡同和淨土寺胡同。慧照寺的情況在前文中我已介紹。淨土寺建於明朝,現已淪為大雜院。也有街道因為有出名的水井而得名,比如王府井,是因某王府內打出了一口甜水井而獲名;於此相反福綏境。地點在白塔寺北,原名叫苦水井,後來改為現名。
北京的胡同也有斜的,如在鼓樓南,後門橋附近有個煙袋斜街,東口在地安門大街,西面出口斜到了什剎海邊。胡同也有曲折的,在北新橋慧照寺附近,就有一個九道彎胡同,這可能是拐彎兒最多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有寬的,也有窄的,有長的,也有短的。最長的是西交民巷,位於長安街南面。西交民巷長6.5公里。最短的在西城區南,名叫一尺大街,1965年已經並入楊梅竹斜街。
有的街名現在年輕人可能不解其意。例如在宣武區有個取燈胡同,東城區有個螞螂胡同,崇文區有個蠍虎胡同等,它們都是老北京人說的俗名兒。取燈就是火柴,螞螂是蜻蜓,蠍虎就是壁虎。
北京是文明古城,當然有很多歷史名人在北京居住和工作。如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謙。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教育家蔡元培、馬寅初、葉聖陶等。藝術家齊白石、徐悲鴻、梅蘭芳等。劇作家關漢卿、洪升、齊如山、吳祖光等。文人曹雪芹、魯迅、朱自清、老舍、矛盾、胡適等。科學家郭守敬、徐光啟、詹天祐、梁思成等。醫學家施今墨等等。他們都對中華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讀者如果對他們感興趣,可以去圖書館或上網閱覽有關書籍。在此就不作介紹了。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