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古羅馬的「盧奇格斯杯」高腳杯所採用的工藝技術類似現代納米技術,能隨光照變化顏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科學家揭開了一個1600年前古羅馬高腳杯的神秘變色原理。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盧奇格斯杯」高腳杯(Lycurgus Cup)所採用的工藝技術類似現代納米技術。科學家將其工藝的精確性稱之為「令人吃驚的技藝」,科學家也因此發現將古羅馬人稱之為「納米技術的先驅」。
神秘高腳杯 隨光照變化顏色
這個神奇的高腳杯是由雙色玻璃製成,能夠隨光線照射的變化而改變顏色,當光線從高腳杯前方照射時,杯子呈現出綠色,當光線從高腳杯後方照射時,呈現出紅色。
科學家對其碎片進行顯微鏡分析發現,玻璃中溶入了納米等級的金、銀金屬微粒,其直徑大約50納米(毫微米),是鹽粒直徑的千分之一。這意味著1600前的古羅馬人已經掌握了精湛的製造工藝,會使用類似「現代納米」的工藝技術了,能夠將物質分解成原子和分子等級溶入雙層玻璃中。
1600年前古羅馬人已掌握納米技術
這樣的發現讓科學家們大感驚訝,「盧奇格斯杯」高腳杯驚人的精確工藝促使專家們將古羅馬人稱之為「納米技術的先驅」,認為這是人類最早的一種納米技術。
科學家在1990年便發現這個高腳杯具有奇特的變色效果,但研究了二十多年才解開其中的謎團。研究「盧奇格斯杯」 的科學家們指出,「即使使用現代化的工具,要造出這種類型的容器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家伊恩-弗雷斯通(Ian Freestone)將「盧奇格斯杯」高腳杯稱之為「令人吃驚的技藝」。他研究發現,這個高腳杯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當光學照射玻璃中的金屬微粒時,金屬微粒的電荷振動能夠改變玻璃杯呈現的色彩,色彩變化取決於觀測者從哪個角度進行觀看。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納米技術工程師劉剛洛((Gang Logan Liu,音譯)說:「古羅馬人懂得如何使用納米微粒來製造美麗的藝術品。」
古羅馬混凝土耐久2000年
科學家還發現了古羅馬其他的驚人技術,科研人員在義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波佐利灣(Pozzuoli Bay),從一個防波堤上鑽取古羅馬的混凝土樣品,該防波堤可追溯到公元前38年。
研究人員Marie Jackson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古羅馬的混凝土能夠在海水的侵蝕下,保持2000年的耐久性,這是這個星球上最具耐久性的建筑材料之一。」而現代的混凝土在相同條件下只能維持50年。
古人高超技術水平 考驗現代人類智慧
印度德裡城附近的夏麥哈洛裡一根用熟鐵鑄成的鐵棍,在露天中聳立了幾千餘年不會生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目前科學家已發現諸多古人擁有甚至超越現代技術水平的事實,例如在印度德裡城附近的夏麥哈洛裡,矗立著一根巨大的鐵柱。這根鐵柱高6.7米,直徑約0.37米,用熟鐵鑄成,實心,柱頂有著古色古香的裝飾花紋。據說這根鐵柱建成已經至少上千年了。
但最令人驚異的是,鐵柱在露天中聳立了幾千餘年,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至今仍沒有一點生鏽的痕跡!人們都知道,鐵是最容易生鏽的金屬,一般的鑄鐵,不用說千年,幾十年就鏽蝕殆盡了。
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防止鐵器生鏽的有效辦法。儘管從理論上說,純鐵是不生鏽的,但純鐵難以提煉,造價高貴。那麼,這根鐵柱是誰鑄造的呢?
熟鐵鑄成的鐵棍,在露天中聳立了幾千餘年不會生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