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此名句出自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蜂》。
羅隱(833∼909),字昭諫,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他被後世認為是晚唐的道家學者、著名的道家詩人。在唐朝末年,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藉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羅隱雖然名聲很大,卻屢考不中。黃巢起義後,羅隱曾避亂隱居九華山。羅隱在唐末五代詩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詩句流傳甚廣,成為經典名言。《蜂》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首詩。
詩的全文是: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源自《全唐詩》)
詩的大意是:
無論是平地還是高山,無限花開的風光,都被蜜蜂佔盡。
它們採盡百花釀成蜜後,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這首詠蜂詩運用象徵的手法、設問的形式來影射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詩文表面的意思通俗易懂,不須過多解釋。巧妙的是詩文提出的問題。不能忽視的是作者的思想背景,歷史上羅隱是唐代著名的道家詩人。和許多著名的唐宋文人一樣,羅隱的詩文無疑受到他的信仰的影響。道家修煉的思想肯定會體現在羅隱的作品中。筆者認為,羅隱實際上是通過蜜蜂的形象來比喻人生,進而向人們提出一個簡單但卻深刻的話題,人來到世間,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一生之中,辛辛苦苦,忙忙碌碌,這到底又是為誰呢?
羅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那麼必然引起看詩的人的思考,詩文沒有給出答案,留下了無限的空間給讀者。如果聯繫詩人的信仰,那麼這答案也變得呼之欲出了。人生難有坦途,辛酸悲苦中,常感前途難料、危機四伏。忙碌一生,到頭來一切成空,名譽、地位、財富,有哪一樣才能帶走呢?唯有返本歸真才有出路,只有這樣終有一天才能回歸天國美好家園。
在現代的詩評中,會出現類如羅隱借詩來諷喻黑暗腐朽的古代社會之類的說法,言辭間似乎中國古代社會是「萬惡」的。在中共肆無忌憚摧毀中華神傳文化的今天,有這樣的論調也不足為怪。在中共鼓吹「無神論」的今天,在中國大陸,神傳文化的精髓是不可觸及的、被批判打倒的。那麼用「無神論」的眼光又怎麼能真正的品味出「有神論」的作者羅隱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呢?現代關於古詩文的論著浩如煙海,同一作品但往往說法各異。中國古代的許多詩人、文學家,本身也是修煉人,信佛或者通道的人,因此品味古詩文時,希望讀者不要僅僅侷限在當代鑒評人的論斷中,而能站在一個回歸傳統、神傳文化的角度去鑑賞,那時會發現別有洞天,能看到、看懂更多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