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心理學中產生了一個詭異的公式:100-1=0。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長期對一個人好,做了99件有利於他的事,但只要你有一天不小心做了一件對那個人不利的事,他便會憎恨你,並把之前做的99件對他有利的事都歸零。這個公式看起來荒誕可笑,但是卻真實反映了當下人們的緊張關係。
俗話說得好: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種知恩圖報的正統價值觀用當今的話來說,就是要懂得感恩。可是,當下的很多人,卻缺乏一顆感恩之心,在長期的物質享受中早就習以為常的把他人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坐享其成也不會有半點羞愧之感。
在中國大陸,很多老人都在抱怨一個現象: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性太強,索取過多。表現是大部分子女啃老、或要求父母買房、或要求父母義務為自己帶孩子等。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肯定覺得這不是個問題,因為大家都習慣這種模式了。父母為子女付出很多,但子女卻把這種付出當作應該的,不僅不會感恩父母,而且做得不合自己心意時反而會責怪父母。所以,我們常常聽到那些退休的老人感嘆:退休之後他們不但沒有得到休息,反而成了帶薪的保姆下人,不僅要奉上自己的退休工資還得受氣。
這種畸形現象的產生實質是因為人太自私,缺乏感恩之心導致的。試想一個有正常價值觀的人,父母把自己養育成人就是大恩大德了,怎能不知報恩反而過度的索取呢?自古便有銜環結草的典故,就是教育人們要知恩圖報,可現在的人們不讀聖賢書,恐怕連這個典故中講述的是什麼故事都忘記了。下面就來回顧一下吧:
「銜環」是講有個小孩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就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以保恩人世代子孫潔白,身居高位。「結草」講的是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沒讓她殉葬,愛妾已故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就將地上的野草纏成亂結,絆倒了恩人的敵手。後一個故事出自《左傳》,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至死不渝。後明朝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把兩個故事合在了一起,就有了成語——銜環結草。
為何先哲們總是要教導後人擁有一顆感恩之心呢?因為沒有感恩之心的話會讓人變得更加自私,自私終會害己。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不懂感恩的人生活中只會佔便宜、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這樣便會損德。常言道「不失不得,有得必有失」,這可是千古以來不變的規律。人若沒有感恩之心,不懂得知恩圖報,那他雖然佔到了表面的便宜,可實質上卻要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來源:作者: 舒醒 網路
責任編輯: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