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天地君親師」是人們長久以來祭拜的對象。天地造化萬物,天子代天牧民,親乃人倫至上,師承教化之功。「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師者,所以傳道者。師者,所以授業者。
《密勒日巴修煉故事》中,一開始密勒日巴依從母命,為了報仇而作黑業。結果拜了個喇嘛上師學了誅法,咒術,降雹法。後來他對於放咒和降雹的罪惡,起了後悔之心。要想修正法的心念,一天比一天的強烈起來。
密勒日巴於是轉求正法,首要的是拜師。當他聽見譯經王馬爾巴譯師的名字,心裏就說不出的歡喜,全身的汗毛直豎,眼淚如潮水般的湧出,生起了無量的歡喜虔誠和無比的信心。
密勒日巴一心想要修煉,以身、口、意供養馬爾巴上師,但是上師憑藉他急於求法之心,卻讓他做了很多勞役、也吃了很多苦。但是密勒日巴從未心生邪見,更加正心誠意地侍奉上師。上師苦心安排他清除罪業,密勒日巴這才踏上修煉正法的幸福之途。
《西遊記》中孫悟空原是個受天真地秀和日精月華的石猴,靈性根基,因感人間無常,遂生拜師長生之意。尋得菩提祖師,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菩提祖師為他起法名孫悟空,悟空心靈福至,精進悟道,學成七十二般變化。這才有了後來的「齊天大聖」。日後悟空皈依佛門,喚作「孫行者」,以佛「弟子」自稱。
孔子開館收徒,首創私學,「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倫語・述而篇》記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為十脡,脩為脯,古相見時致送之薄禮,用於敬師之資。全意是:孔子說:「只要自己願意學習,即使備了極薄的禮來見我,我也沒有不教誨他的。」
孔子不在世後,其儒家經典卻被記述、流傳下來。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以至後學者其實仍以孔子為師,自童蒙要祭拜聖人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德行,勤奮敏捷地去求知的人。釋迦曾累世修行,開悟後傳法度人,留下佛經,代代有高僧依佛經修煉圓滿。西方的一本《聖經》世世代代為基督徒頂禮膜拜。
由此可見,無師自通不可信,學不可以一日無師。即使沒有師父,也有所謂「過路師父」;即使沒有人中的師父,也有上師的加持和點悟。果真沒有師父,法從何來?知從何來?那一定不是正法正道了。
拜師也是中國戲曲、書法、國畫、醫藥、武術等傳統項目以及手工業、服務業等多種行當的民俗傳統。新從業或學藝者通過儀式與授技授藝者結成師徒關係,「拜師學藝」是頭等大事,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師承。拜師要簽定契約,而後舉行拜師儀式。「師徒如父子」,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即俗諺「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父管教,父母無權干預。「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筆者曾身陷勞教所黑窩數載,與世隔絕。其時並不以苦工食糙為苦,而是以音燥耳亂為苦。其間最想撫聽一下古箏的五音,覺得古曲最為養心。後來有人弄來一把吉他,苦悶之時,我也照本宣科,不日就入門了。獨自專心之時竟然感覺進步神速,如有神助。待後來離開勞教所後,再也沒碰過吉他,皆因本不喜此物之故。我覺得這也算不上無師自通,每一件樂器都有其玄奧精妙所在,或許對應著不同的天體文化,故一切皆隨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