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2月23日訊】據海外媒體報導,星期五(2月17日)下午2點多,在紐約華埠勿街(Mott Str)10號「10 Below」冰點店的地下室裡,排隊買冰激凌的客人絡繹不絕。面對租金不斷上漲的局面,這種佔地小、利潤高的特色商鋪,會不會成為華埠的新方向?
「10 Below」是個年輕人開的新潮店,用製冷劑現場做冰激凌,一開張就很火。剛剛吃完往外走的潔西(Jessi Vance)說:「這裡冰激凌味道棒極了。」她和朋友遠道而來特地品嚐華埠的美味。
另一個華人顧客楊先生說,平時這個店人多得都擠不進來:「今天我一看到有機會,就馬上進來買冰激凌了。」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樣的新店的。
日前,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到華埠吃東西的《紐約郵報》專欄作家庫佐(Seteve Cuozzo)寫了一篇文章,感嘆「華埠正在慢慢失去她的魅力以及她的餐館」。
作者懷念老華埠「微風中瀰漫著醬油和生薑味道的狹窄街道」,以及那些雖然衛生檢查不合格,但是卻「招人愛」的粵菜館子。
他引用一些紐約媒體的話說:「我們吃在華埠……因為曼哈頓沒有其它地方能夠提供這麼物美價廉的食物。」「誰管是不是齁死人的咸湯,還是含鉛的餛飩,抑或是黏乎乎不知啥的醬」,反正那才是老中國城、也是老紐約城「最可愛」的地方。
可是現在,很多老餐館正在消失。近年來,先後有「喜萬年」、「新蓮香」關門,小吃或小食品店就更多,包括擺也街45號的「香港站」、華埠中央街「四菜一湯」等。
去年年底,1933年開業的小食店「宏安」(Fong Inn Too)也永遠關門了。相反,像上面這種新興的飲品店、餅店和在曼哈頓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高檔中餐廳代替了粵菜館。
對於這種華埠「舊愛」的抱怨,土生土長在華埠、製衣廠出身的「酒店大王」林建中認為,這個西人說的老店是當年給製衣廠工人做午餐的、老樣式的飯店。老店關門,新生代的小吃店興起,這是時代變化帶來的必然結果。
「他們沒有想到,原來製衣廠有幾萬職工,很多餐館給工友做便宜午餐。」他說。「後來製衣廠倒閉,沒有那麼多人吃飯了,餐館也沒錢賺了,只能關門了。再說,你現在給遊人吃工人的午餐,他們吃嗎?」
林建中認為,時代變了,你不能停留在30年以前的模式、一成不變。「華埠不改變,就沒辦法生存下去了。」
高租催生人口變化廉價餐空間受擠壓
100多年來,紐約唐人街一直是成千上萬亞裔移民的登陸口岸,這里長期聚集著大量的低收入亞裔移民家庭及商戶,上個世紀末有30萬華人生活在華埠。除了遍佈各個角落的餐館、珠寶店和禮品店,華埠還是美國的服裝生產基地,有數百家製衣廠。
但是近幾十年,這裡的人口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口調查顯示,在2000至2010年間,紐約唐人街的人口減少了近8.7%。
其中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是一個重要原因。9.11以後,市政府關閉了華埠和世貿中心、市政府之間的泊路(Park Road),這等於關閉了唐人街。
根據MTA的數據,自從2000年,到唐人街的乘客每年減少了350萬。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行政總監陳作舟曾回憶說,9.11之前,每天中午或下午會有很多世貿中心的人來華埠買東西、吃東西,然後坐電召車回家。
「那時每天看到很多中國人司機開電召車在世貿中心等客。9.11以後的很長時間裏,華爾街和世貿中心都不需要電召車,對司機們打擊很大。」
沒有商機,人們就離開了。「1萬多製衣廠的人有的做護理、有的在家帶孩子,還有的離開,去布碌侖和法拉盛了,因為當地沒有那麼多餐館做。」林建中說。「現在剩下的都是老年人,住在租金管制的樓房裡。唐人街這麼髒和亂,年輕人都搬走了。」
即使被孤立了,唐人街也沒有抵擋住紐約房價的上漲。舊樓改建和新樓開發抬高了房價,逼走了華人,但因為租金仍然比曼哈頓其它地方便宜,引來了曼哈頓其它區域的年輕白人到華埠,這些因素都讓華埠的領域漸漸地縮小。
據最新人口統計,自從2000年以來,唐人街的亞裔人口下降了15.2%,白人上升了42%。
新居民不僅需要餛飩、餃子,還需其它的商店,所以原來飯店的地方被化妝品店或者網吧取代。
「有些飯店做一天掙的不如出租房子賺的一半,所以就會有飯店關門。」林建中說。目前華埠的1千至2千平方呎的店面租金在1.5至2萬美元之間,相當於100美元/平方呎。
華埠「吃」的未來:創新與傳統並存
「其實不怕租金貴,就怕沒生意。」林建中說。「華埠餐館要做主流市場,要做給美國人和遊客吃的餐。你看華埠那些客人排成隊的餐館,都是這麼經營的。」
而吸引主流市場,年輕人更在行。未來是年輕人的天下,華埠的吃文化還要靠新生代店主來創造。
在「10 Below」冰激凌店裡,店員現場把水果碾碎,加上奶製品,放在零下10度的製冷板上製作冰激凌,吸引了各族客人。
「我喜歡他們的理念,有創新。」潔西說。她同意「華埠的飲食文化正在變化」的觀點。「的確沒有過去的原汁原味了,更商業化了,但是沒有影響質量。」
貝爾(Raymond Baer)一家是從康州來的,夫妻兩帶了四個孩子來吃冰激凌。他說:「是小孩從臉書上知道這家店的,我們來紐約過週末,就順便來了。」
楊先生是從朋友那裡得知這家冰激凌店的。他說:「我感覺不錯,而且還可以現場看他們做,這些都吸引我。」
對於華埠吃的文化的變化,楊先生同意庫佐的看法。「變化是肯定的嘛,因為時代變了。傳統中餐還可以在法拉盛、布碌侖吃到,這裡的地價貴,人家就不來做了嘛。」
另一個老華埠客人游女士說:「華埠正在改變,可能會成為吸引華爾街年輕職場人的地方。」
華埠聯成公所的趙文笙顧問曾經對記者說,第二代華裔在唐人街創業的特點是小店經營、成本低、利潤高,不像傳統中餐那麼複雜,吃力不討好。
「10 Below」一杯冰激凌8.28美元,「你說老人家誰會花這麼多錢買呢?所以這是年輕人的市場」。楊先生說。
兩位華人食客認為,華埠不管怎麼變化,它不會消失。兩人異口同聲地說:「不但不會消失,還會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好。」
庫佐在他的評論文章裡說,「幸運的是華埠沒有像原來小義大利那樣賣給外來者。」他說,這得益於中國人的極富「彈性」的「體制」,這裡的中國業主、貿易商會和教會組織及慈善機構使華埠保持為一種對外界免疫的「自我支撐的城市」。
「紐約華裔僑團的90%在中國城。」紐約中華總商會董事長於金山曾經對記者說。這些僑團、教堂和廟宇以及服務單位,對中國人是心靈上的文化認同,對外國人是歷史景點。「紐約曼哈頓還是會保留唐人街。」
林建中這樣總結華埠的現狀:「興旺了衰落,衰落了再興旺,事情總是這樣的。」
至於像庫佐一樣的老主顧懷念的正宗唐人街味道,吃冰激凌的游女士自信地說:「他們不用擔心,中國人味道的餐館還會有,只不過隨著地價的上漲,服務的變化,菜的價錢會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