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給壓歲錢居然是為了驅邪?(圖)


過年給壓歲錢居然是為了驅邪?
許多人期待過年能一家團圓吃合菜,而且還能領取壓歲錢。(圖片來源:Fotolia)

過年了,壓歲錢是必不可少的,但過年為什麼要給壓歲錢,你了解嗎?無論是收壓歲錢還是給壓歲錢,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過年為什麼要給壓歲錢,下面小編為你揭秘過年給壓歲錢的由來。

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因為「歲」與「祟」諧音,所以據說用壓歲錢能壓勝驅邪,是年俗的節物之一。壓歲錢的歷史起於漢代,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過年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過年給壓歲錢的傳說

過年為什麼要給壓歲錢?其實,民間還流傳了三個有趣的說法。

一、源於古代「壓驚」

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三百六十五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二、宮廷散錢

過年給壓歲錢與唐朝宮廷的散錢之風有關,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云:「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於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

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稱,楊貴妃生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過年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製的「壓歲錢」。

三、鎮壓小妖「祟」

傳說古時候每到年三十的時候,就有野獸趁著大人睡覺的時候把家裡的孩子叼走吃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覺的習俗,但是有一次,一位母親把一枚銅錢裝在紅色的袋子裡,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結果發現野獸就不敢靠近小孩了。所以,從此以後每到年三十大人都會給小孩或者晚輩壓歲錢。那個「歲」據說就是野獸的名稱,這就是壓歲錢的由來。

不過,此類故事,還有一個流傳最廣的版本。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它會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戶戶都在這天亮著燈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對老年得子的夫妻,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心肝寶貝,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等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誰知,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滅了燈火,「祟」出現了。它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時,就被枕頭邊迸發出的道道閃光給嚇跑了。第二天,夫妻倆就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大家。於是,大家學著做,以保孩子相安無事。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壓歲錢的變化

不過最早的壓歲錢的「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鑄成錢幣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兒身上帶的護身符。因為「祟」與歲諧音,所以壓歲錢有「厭勝鬼祟」的巫術作用。宋代以來,人們用現實流通錢幣作為壓歲錢,明清時代廣泛流行。

明清時代的壓歲錢,由長輩用紅線將銅錢串起來,吃過年夜飯後直接給予晚輩,或者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在床腳或枕邊。如果貪睡的小孩已入夢鄉,長輩則要留一份,壓在其枕邊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後從枕下翻出,自有驚喜。

使用鈔票後,家長們則喜歡選用號碼相連(相聯)的新鈔票,因為「聯」與「連」諧音,預兆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生」。而紅紙包鈔票,這種壓歲錢稱為「吉利紅包」壓歲不僅用錢,跟壓歲有關的還有壓歲盤,壓歲果子等。壓歲錢數多少不一,但能給小兒帶來自主消費的喜悅。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