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回老家過年,看慣了牆上的灶王爺神龕和大門上虎目圓睜的門神,高高的門檻,小孩子總是抬高了腿才能邁過去。大紅的對聯,抬頭見「喜」,糧倉上也貼著紅紅的「喜」字。奶奶做好了飯,總是口中唸唸有詞,先上供,然後大人孩子們才能吃。一家老少團圓,熱鬧非凡,人們都穿著簇新的衣服,喜氣洋洋。孩子們得了壓歲錢,便出門到大街上玩去了,最喜歡幹的事,就是放鞭炮。
那時候過年時的鞭炮,還不像現在農村裡炮聲隆隆,火光衝天,硝煙瀰漫的。只準備幾挂大紅的鞭炮,勁爆的「二踢腳」直衝雲霄,最應景的還有那璀璨的煙花,人們歡天喜地的過年。小孩子們放鞭炮是小打小鬧了,卻樂趣無窮。吃餃子之前,要放一挂鞭炮,大人們把紅紅的長長的一竄鞭炮綁好,用竹竿高高挑起,小孩子們躍躍欲試用香頭點爆捻子,「哧」一響,趕快跑遠了捂耳朵,興奮地又蹦又跳。
孩子們還要顯示一下自己的膽量和勇氣,比如用壓歲錢買來「炮仗」,或把散落的小鞭炮收集起來,直接拿在手裡點燃,一手拿香頭,一手捏住了小鞭炮,眼看著了火花,順勢往空中一扔,「啪」,成功了!還有大大小小的煙花,都是攥在手裡的寶貝,點燃了絢爛又迷人!
最喜歡的還有「砸炮」,就是往地上一摔就爆了,或者用腳使勁一踩就響了,震得腳發顫,十分過癮。還有「鑽天猴」可以放在地上擺個造型像火箭一樣發射,膽大的也可以輕輕拿在手裡,伴隨著一聲呼嘯,喜滋滋看它一下子就鑽到天上去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聽說有人被鞭炮炸傷了手指,當是劣性鞭炮吧!記得我們小時候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大家都盡情地玩,很開心。又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共當局不顧傳統風俗和老百姓的感情,明令在城市裡禁放煙花爆竹,好像就是從那個時候,過年時沒了聲響,一下子缺失年味。
再後來,爺爺奶奶都隨著大人們離開了農村,清楚記得奶奶離開老宅時在院子裡四處跪拜,從此他們搬到了城市裡。如此一來,年味又少了一些。奶奶是稱心如意的,她有七個兒女,孫男弟女都很孝順。一到過年的時候,照例很是熱鬧,初一的時候兒孫們都回到她身邊,初二的時候女兒子們就回娘家來了,整個過年期間,一直有親戚在走動。這其中,最打動人心的,除了那濃濃的親情,還是那清脆的鞭炮聲和那一地紅紅的碎了紙的鞭炮。不讓放煙花爆竹,大家還是偷摸了放,零星的會聽見鞭炮聲漸漸四起,或是在自家陽台上燃放,找了空曠的地方燃放,放完就走,大過年的,所幸還沒有因此遇到過管制的人。
過年時不讓放鞭炮,可是人們遇到喜事,或開業大吉,都少不了放鞭炮。可見鞭炮的喜慶和氣勢。燃放鞭炮的傳統深入人心。據說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
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凶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山裡,但逢新舊歲之交,「年獸」就下山吃人,老百姓被年獸驚擾,不得安寧。後來大家發現「年獸」害怕紅色、火光、響聲,於是有了放鞭炮,貼紅紙、點紅色燈籠的習俗。趕走了「年獸」,初一的早晨,人們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過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