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文隆綜合報導)一直傳調離的重慶市長黃奇帆,今日獲官方宣布離任。多家海外媒體報導,黃奇帆將出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一職,成為在軍中反腐有功的劉源的同事。人大被認為是高官的「高危地」,近期中紀委正對重慶「回頭看」及對巡視工作專項檢查。觀察認為,黃奇帆離任或大事不好。
據大陸《華龍網》12月30日報導,中共重慶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決定接受黃奇帆辭去重慶市長職務的請求。任命張國清為重慶市副市長、代理市長,屈謙為重慶市副市長。
在12月29日晚間,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明報》以及臺灣《旺報》等多家海外中文媒體報導,中組部當天在重慶宣布黃奇帆卸任重慶市長,並出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一職。
報導稱,中組部29日在重慶市委常委會上宣布黃奇帆的職務調動。消息人士還透露,黃奇帆在會上情緒激動,一度哽咽落淚。
64歲的黃奇帆是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2001年從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任上調任重慶市副市長,隔年晉升為市委常委,2009年11月任副書記,2010年1月起正式出任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先後經歷了賀國強、黃鎮東、汪洋、薄熙來、張德江、孫政才六任重慶市委書記。
黃奇帆入主重慶近15年,其中經歷薄熙來案,仕途也並未受影響。但在2013年張國清空降重慶任副書記後,就先後傳言說黃奇帆將調離,多個新職包括中央深改組、中證監、國務院副秘書長、發改委副主任兼中財辦主任等,不過最終未坐實。
黃奇帆在2010年兩會期間對媒體表明自己與薄熙來「如魚得水」之後,因為薄的倒臺,而迅速變臉表態,被稱變色龍。
2016年下半年,多次傳聞指黃奇帆之子與重慶鋼廠的有關聯。據稱其子是重慶鋼鐵生意的代理人,他從澳洲大批量進口鐵礦石後,再以高價轉賣重慶鋼鐵,多年來賺取驚人回扣,造成重慶鋼鐵連年虧損。
就在黃奇帆這次離任之前,11月24日上午,中央巡視工作專項檢查會在重慶召開。與此同時,中央第十一巡視組正對重慶「回頭看」,從11月10日起在重慶工作兩個月。
自由亞洲電臺刊發知名評論人姜維平的評論認為,重慶可能要出大事,黃奇帆有危險。
姜維平稱,黃只是在2012年薄王倒臺後,中央當局為穩住局面不得不留用的人。近期,黃奇帆兒子參與重鋼的鐵礦石生意的消息披露後,中紀委「回頭看」的利劍正是指向黃奇帆。
人大是「老老虎」高危地 劉源盯緊黃奇帆?
傳黃奇帆將任職的全國人大財經委是全國人大的專門委員會之一。今年2月,劉少奇之子劉源已出任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大陸官媒《北京青年報》5月8日刊發題為「17位書記省長,轉崗前門西大街1號」的文章稱,在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中任職的原地方黨政一把手,當時共有17人,分別分布在全國人大6個專委會中。其中,環資委中的前地方大員人數最多,共8人,包括1位主任委員及7位副主任委員。其中環資委的副主任委員人數是14人,前地方大員佔到一半。
包括呂祖善、黃華華、陸浩、張雲川、王鴻舉、羅清泉、衛留成、黃小晶、陳建國、王金山、白瑪赤林、蔣巨峰、秦光榮、李學勇、張寶順、趙正永、郭庚茂。
今年6月的地方官場人事大變動中,原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已轉任中共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西書記強衛被任命為中共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書記王儒林被任命為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8月變動的原安徽書記王學軍、湖南書記徐守盛、內蒙古書記王君也已轉入人大任職。
中共人大歷來被稱為「橡皮圖章」、「舉手機器」,因而進入人大的官員常被視為進入「閑職」狀態。但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人大正成為習王當局打虎之下的高官「高危地」。
據悉,早前進入人大的地方大員中,已知有3人落馬,原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卸任後擔任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2014年8月被查;今年兩會前被調查的王珉,在去年7月成為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前,是遼寧省委書記。
今年2月26日,中共官媒報導證實,曾助習近平軍中反腐的劉源已出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之後,引起外界猜測。
港媒航億葦博客2月26日發表文章《劉源到人大後會否讓一些人坐立不安?》分析認為,劉源有秘密任務,去人大將繼續助力反腐。
文章稱,劉源就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還有反腐任務,如果在新的工作中,發現有人是潛伏的貪官,恐怕他的鬥志又會被激發,與那種人死扛到底。「因此,劉源去了人大,必有一些人從此坐立不安了。」
觀察認士人認為,黃奇帆若進入人大,或是凶多吉少。有可能在新的職位上落馬。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