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網路圖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上,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終於走完了他漫長的歲月里程,在北京暢春園溘然長逝。
我們從相關的記載,來看看康熙最後的幾天是怎麼度過的?
《清聖祖實錄》上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獵。因為身體不舒服,康熙於十一月初七回到了暢春園。《永憲錄》則記載說,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康熙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
由此看來,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暢春園的。但初七到十三日,還不到一週的時間,康熙便突然駕崩了,那人們會問:康熙究竟得的什麼病?又是怎麼得的呢?
首先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考慮到當時北方的十月底已經是初冬,正好是季節變換、容易突發感冒的時候,估計康熙當時也是在風裡行走受了涼,在行獵過程中就已經感到不舒服,這才會從南苑急忙趕回暢春園。這和康熙自己說的「偶感風寒」,可以對應得上。
等回到暢春園後,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這說明他當時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經比較嚴重了,似有頭疼發燒出汗的症狀。由於康熙晚年的身體並不好,但又喜歡強撐,所以他的真實病況可能比他描述的要嚴重,也許還有其他的病發症,只不過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說而已。
另外,從「本日即透汗」的「即」字看來,康熙自己對這次生病不甚重視。不過,康熙似乎又意識到這次發病來勢洶洶,所以又說:「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從這句話看來,說明當時康熙的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他才會決定休息幾天,不看奏摺。
在隨後的幾天裡,康熙雖然不看奏摺,但還有些事情要交代處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為自己已經臥病不起,他便讓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壇進行冬至的祭天大禮。祭祀的日子是11月15日,康熙很看重祭天大禮這件事情,這次實在是因為自己起不來了,所以才讓胤禛代替自己。之所以讓胤禛去,也許是因為胤禛在這方面有經驗,也許是因為康熙看重胤禛,覺得他代替自己去行禮最合適。為此,康熙還特意叮囑胤禛先去齋所齋戒,以表示對上天的誠意。
估計胤禛當時也看出老父親這次和以往大不一樣,所以他去齋所後,從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監和護衛去暢春園問安,應該也是擔心康熙在中間會出什麼意外。但是,康熙對每次問安的答覆都是「朕體稍愈」,用白話來說就是:「我今天好點了。」
以康熙的性格,這句話恐怕未必是這個含義。如果不到情況危急的時候,絕對不會說自己病情惡化,因此,「朕體稍愈」這句話,或許應該理解成康熙的病情並沒有好轉,只不過沒有惡化而已。
果然,到了13日的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轉直下,他感覺到自己這次的確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丑刻命人急召當時在齋所的胤禛前來暢春園(提前讓胤禛前來,一來可能是胤禛在城外,路途稍遠,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為要傳儲位於胤禛的緣故)。
在胤禛還沒有到來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將在京城裡的阿哥們,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全部召來(五阿哥胤祺除外,當時他因奉旨前去祭奠東陵而不在京城)。
那些阿哥們到齊之後,胤禛大概是在巳刻趕到暢春園,到後便急入寢宮問安。在13日的白天,胤禛總共進去過三次,康熙跟胤禛說了什麼,不得而知。
當晚戌刻的時候,康熙便告駕崩。
關於康熙死亡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永憲錄》還有《皇清通志綱要》裡的記載都是「13日戌刻」,雍正本人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也是如此陳述,時間節點應該沒什麼問題,13日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爭議最多的,恐怕還是胤禛在13日白天曾進康熙的寢宮請安,之間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因為沒有記載,這在後來也導致了很多的傳聞與後敘。
不管怎麼說,反正康熙已經撒手人寰,走完了他最後一段路程。至於後面發生什麼事情,已經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回顧康熙的這不平凡一生,八歲登基,九歲喪母,在祖母孝莊太后的扶持下,才穩固了皇位,打敗了鼇拜,平定了三藩,統一了臺灣,廓清了漠北,國泰民安,種種功績,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康熙一生治國勤勉,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他是數百年難得一見的英明君主,出名的長壽皇帝(從秦朝到康熙時期的一千九百多年間,活過七十歲的皇帝唯有明朝嘉靖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