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是戰國時趙國人,為平原君門下食客。在平原君門下三年了,默默無聞,但是卻在平原君出使秦國時能挺身而出,智勇雙全,簽訂「合縱」盟約,使得平原君慚愧在毛遂這裡失去了人才。這說明,識人者難,知人者難,能夠舉薦別人的人更難,所以歷史才留下了毛遂自薦的典故,也是在告訴人們處世之道啊!
毛遂自薦
秦兵圍困邯鄲,趙國派遣平原君到楚國請求救兵,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這時,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說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敢斥責我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毛遂的手裡。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裡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幹什麼?」楚王說:「是,是!實在像先生說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說:「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簽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後歸來,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裡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於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於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中國古代選舉人才的途徑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戰國時,「世卿世祿」制逐漸廢除。秦在統一之前,「秦自孝公納商鞅策,富國強兵為務,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敵而已」(《通典∙選舉典》),闢田(開荒墾地)和勝敵(沙場戰功)是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秦統一後的官吏,也是多出於軍功。
中國古代官員的任用大體上,一種是科舉制,是一種考試選官制度;另一種是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辟除(徵召授官)、大臣舉薦、任子(任子弟、孫、侄)等方式,不限於一途。
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於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詔各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這種察舉就通稱為舉孝廉,並成為漢代察舉制中最為重要的歲舉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漢代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
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科舉制是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隋文帝時廢除維護門閥貴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隋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因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為「科舉」。
漢武帝即位之初,征告天下推薦方正、賢良、文學等有才能的士人,以破格授予職位任用他們。四方士人紛紛上書議論國家政事的得失,炫耀賣弄自己才能的人數以千計,其中不夠錄用條件的就通知他們:上書皇帝已經看了,讓他們回家去。
東方朔剛到長安,就上書說:「臣東方朔從小失去父母,由哥哥嫂子養大。十三歲開始讀書,三年學會了文史。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習《詩經》、《尚書》,背誦了二十二萬言。十九歲學習孫吳兵法,有關作戰陣形的論說、打仗時隊伍進退的節制等內容,也背誦了二十二萬言。我總共背誦了四十四萬言。還經常熟習子路的言論。我今年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猛像孟賁,敏捷如慶忌,廉潔似鮑叔,守信同尾生。像這樣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臣東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稟奏。」漢武帝認為他是個奇偉的人,公車府待詔,得以親近皇帝。
東方朔一生詼諧幽默、高深莫測,也屬於毛遂自薦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