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戰中的「中國模式」(上)(圖)



貪戰中的「中國模式」。(圖片來源:大紀元合成圖片)

為了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他們希望黨國在台上執政,就這樣內外官商聯手造出了這麼一個「模式」。──題記

第一節 中共說「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其實就是「中共模式」

西方對「中國模式」的報導主要集中在經濟方面,但中共對中國模式的解說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軍事【1】等方面。以下是從中共官方媒體發表的文章中收集的中共對中國模式的解釋和說明。

在引用中共官方的說法時,必須對中共意識形態的術語「社會主義」有準確的瞭解。江澤民說的非常清楚,「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2】中共的「社會主義」不是歐洲民主主義國家式的社會福利主義,而是低級的共產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一個別稱。

「中共模式」的兩個目的:

用「資本主義肌體的營養」養肥中共的肌體

「在廣泛參與國際分工體系中壯大中國社會主義的力量,在向世界開放中獲取‘資本主義肌體’的營養,在與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合作共處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3】

中共將把世界重新意識形態化

「對於中國說來,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這兩種模式的較量意義重大,因為這既關係到經濟利益又關係到政治利益。如果北京成功地讓國際社會接受‘北京共識’的話,北京就可以使得世界重新意識形態化,質疑西方規範的普世性。」【4】

中共模式之政治部分

中共要用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把世界重新意識形態化呢?中共是這樣描述它自己的東西的:「中國沒有推行多黨制和議會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5】「黨權是中國政治的核心,不理解黨權,就很難理解中國政治」;「如果不看中國的政治模式,就很難理解中國的經濟模式;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模式是中國政治模式的產物」。【6】

中共認為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是抵制西方‘軟霸權’的重要方式。【7】只有利用各種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中共在國際事務中才有發言權,也才能證明社會主義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不是在戰場上論英雄,而是在發展道路上比實力,在發展前途上比後勁。只要中國充分利用國際和平環境的‘戰略機遇期’,將自身真正發展壯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自然就體現出來。」【8】

中國模式有三個基本點:「第一,集體、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也就是說,為了整體利益可以損害甚至犧牲個人權利,所謂主權高於人權,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是在這個理念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有壟斷經營的權力;第三,由此建立起來的社會政治制度是共產黨的一黨領導。」【9】

中共模式之經濟部分

中共說其「中國模式」中的經濟模式,「中國不實行全面私有化,而實行以公有經濟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雖然也引入了市場經濟制度,但政府調節和干預的程度比西方國家要強大得多。」【10】

中共認為「經濟模式也是中國模式的最外層」。經濟模式「可概括為由四大支柱組成」:「一是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就是土地公有,民間主體擁有有限的土地使用權」;「二是國有(控股)金融企業和大型非金融類企業及事業機構」,包括「石油、鐵路、電力、通訊、道路、航空、自來水」,以及「教育、科研、醫療、體育、文化等機構」。「三是自由的勞動力市場。中國擁有高度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它們的用工屬於世界上最自由的一類」;「四是自由的商品──資本市場」。「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及」國家擁有各類大型企事業機構」,「脫胎於計畫經濟時代」,對中共具有重要的功能。「西方與中國走了兩條路:前者走的是資本俘獲國家之路,後者走的是國家左右資本之路。」【11】

「在國外,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儘可能地建立各種層次的合作關係,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贏得時間、資源和機會」。【12】中共瞭解,「就發展經濟而言,美國的市場、技術、投資對中國來說都非常重要。」【13】中共「需要美國市場創造中國的就業機會」,「需要美元作外匯儲備」,「中美之間主要是買賣夥伴」,但政治上「中美是‘敵大於友’的關係。」【14】中共「發展經濟只是為了以後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贏得時間,積累力量。」【15】「中美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不一樣。中美衝突性利益集中於高政治層面,互補性利益主要是在低政治層面……中美雙邊戰略關係的性質是對抗大於友好成分。」【16】」中美不可能是真正的戰略合作夥伴,而是更為恆久的競爭對手。中美關係也將在動盪、平穩的起伏中向前發展,直到中國有實力主導中美關係那一天的到來。」【17】如果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均收入達到四千美元,15億人口的年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六萬億美元,屬於世界前列,這就「為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18】

中共模式之文化部分

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模式,中共認為「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必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9】「隨著人類信息時代文化戰爭在無邊的戰場上展開,僅憑傳統意義上的軍隊和武器已經無法實現大戰略意義上的國家安全,也無法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顯然,戰爭正在超出軍人、軍隊、軍事的範疇,越來越成為政治家、哲學家、文化領袖、科學家甚至銀行家們的事,這就是全球化信息時代的文化戰爭。」【20】

中共模式之軍事部分

從軍事角度來看中國模式,解放軍「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21】「黨的性質決定著軍隊的性質,黨的宗旨決定著軍隊的宗旨。」【22】解放軍「作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任務為任務,堅決聽從黨的領導和指揮,堅決捍衛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權威。」【23】「黨對軍隊實行絕對領導,是我們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在軍事領域裡的必然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制度與西方國家根本不同,與前蘇聯等國家也有明顯區別。」【24】「軍隊的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於黨中央和中央軍委。」【25】

中共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敵對勢力千方百計進行滲透、分裂、顛覆、破壞活動」【26】,並「一直把軍作為其實施西化、分化政治戰略的重點目標。它們借民主政治之名極力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妄圖使軍脫離黨的領導,改變軍性質。」【27】另外,「國內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無論是抵禦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圖謀,還是應對發展中的各種風險考驗,軍隊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方面都肩負著重要職責」。【28】綜合以上論述,中共認為「‘中國模式’實質上就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戰略選擇,它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發展戰略和治理模式」【29】,「黨的領導就是它的操作中樞」。【30】

中共認為,「中國模式的成功也證明了社會主義巧妙地藉助了以前誓言要推翻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力量,將資本主義制度積累的優勢平移轉化到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中。」中國模式的成功,「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話語權」,也「動搖了全球對資本主義體系的信心」,中國模式的最終目的就是,如果中國持續創造出高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物質財富,中國的國民財富總量超過整個西方世界的時候,社會主義就將對世界各國人民具有空前的吸引力。社會主義就可以在未來的歷史中成為全球的共同信仰,逐步和平地取代資本主義。「中國的巨大成功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成功,必將在全世界引領社會主義制度的復興,最終誕生引導世界的中國普世價值觀。」【31】

第二節 「有效利用資本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

新列寧主義

「中共模式」並不是新穎的東西,充其量只是從馬克思列寧主義找到的一些鼻息。

中共新華社2008年載文稱,「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而且,利用資本主義絕不僅僅是一條特殊措施,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時代,它是社會主義得以發展的必要保障,是社會主義得以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有力武器。」「列寧指出:在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目標而奮鬥的同時,不要忘記明天的共產主義目標,在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的時候,應該清楚地提出這些改造歸根到底要達到的目的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在長期探索中找到了實現這種辯證統一的希望之路──‘利用資本主義’。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本主義’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率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後直接面臨的一大課題,它既以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目的,又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目標而奮鬥。」【32】

馬克思主義研究網2004發表署名文章,特別談到列寧曾經提出的有效利用資本主義的觀點。「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的核心內容是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及其策略的學說。……而後來導致蘇聯蛻變解體的主要內因就是由於拋棄了列寧主義旗幟。」「在紀念列寧誕辰130週年之際,重溫列寧主義,特別是重溫列寧關於自覺利用資本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3】中共正在執行列寧規劃的老藍圖。中共的想法在這樣的文章中充分展開,立此存照,讀者可以看到魔鬼思路在細節中。(小標題為本書作者從中共文章中引出)「最終的目的是要消滅資本主義制度」

列寧領導蘇維埃國家改行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就是有效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其主要內容是「准許小生產者有貿易自由」,將「大資本的生產資料」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範圍的資本主義」。【34】為了防止這種資本主義超出所設定的範圍,列寧強調,「我們就需要很熟悉自由貿易,同自由貿易進行競賽,並用自由貿易的王牌和武器來擊敗自由貿易」。【35】這就是既要利用又要限制資本主義,而最終的目的是要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如何利用資本主義」

當時的俄國還是一個小農經濟佔主體的國家。這種小商品經濟分散單薄,小生產者文化低,缺乏經營現代經濟的知識和技術因而生產發展緩慢,商品率和資金積累率都很低,很難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利用資本主義,開展自由貿易,抓住「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繫」【36】這個商業鏈條,就能促使經濟躍……對付他們的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租讓引資,准許西方資本家在俄國投資設廠,並使他們獲取豐厚利潤。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西方的封鎖,藉助於西方的資本和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知識經驗,加速俄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這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拚命的激烈鬥爭」

列寧十分清醒地估計到利用資本主義所可能帶來的危險性。因為這裡面存在著「究竟誰能得勝」的問題。雖然現在沒有像以往那種殘酷的、流血的軍事戰爭,‘現在沒有人向我們直接進攻,沒有人掐住我們的喉嚨。……可是我們同資本主義的鬥爭卻殘酷、危險百倍,因為我們不能隨時看清楚,反對我們的敵人在什麼地方,誰是我們的朋友’。從經濟形式和社會結構形式發展的角度說,這是一種競賽。可實質上,「這不是競賽,這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拚命的激烈的鬥爭。」【37】

「能及時停止退卻並重新轉入進攻」

在列寧看來,革命者和共產黨員不應迴避這種危險,而要勇於接受這種危險的挑戰,要充分看到排除這種危險的有利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革命勝利提供了很多‘後備力量’,有日益強大的布爾甚維克黨,國家政權在握,還有強大的紅軍和廣大工農群眾的擁護,以及國際革命力量的援助。只要「不使自己精神沮喪,組織瓦解,仍保持對情況的清醒估計,保持飽滿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退得雖遠但退得適度」,那麼我們就能及時停止退卻「並重新轉入進攻」。【38】

一方面,列寧強調要克服「感情社會主義」思想,要面對現實,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允許私人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允許將效益差、無關國家經濟命脈的國營企業租讓給國內外資本家。鼓勵國內外私人資本在俄國投資,高薪聘用國內外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利用自由貿易的市場競爭法則,力求以較小的代價引進資本和技術。

另一方面,列寧強調利用資本主義既是一項階級政策又是一種鬥爭策略,要由國家掌握批發商業,要集中力量經營好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國有經濟,始終把處理和調節各種經濟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蘇維埃國家手裡,決不允許侵犯被雇佣者的法定權利,禁止僱用童工。列寧還特別強調,在利用資本主義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著誰戰勝誰的問題,要求共產黨員和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復辟」作鬥爭,既要克服驕傲自大情緒,虛心向資本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又要講求文明經商,防止被資本家俘虜而蛻化變質。

「打盈利用資本主義這場不流血的戰爭」

為了在實施新經濟政策過程中打盈利用資本主義這場不流血的戰爭,列寧對經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教育和外交等各條戰線,尤其是在有關黨的建設、蘇維埃國家機關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幹部隊伍和工人階級隊伍建設、鞏固工農聯盟、正確處理民族關係、同國內外敵對勢力的鬥爭等方面所應當採取的馬克思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都作了儘可能周詳的、深入的論述和說明,從而為蘇聯的創建、鞏固和興盛打下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和政策策略的根基。它不僅對當時的蘇共和蘇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且對當今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自覺利用資本主義、將來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今中國的生產力水平要比列寧時期的俄國高出許多,有效利用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也多得多。

列寧說過,「樂於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列寧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原則,源於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落後國家利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積極文明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實踐證明,它對不發達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轉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39】

這正是中共在其「改革開放」中具體實施的一切!將「大資本的生產資料」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我們這裡把「俄國」改作「中共國家」,正好是今天中國情形的確切描寫,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的中共國家政權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範圍的資本主義。租讓引資,准許西方資本家在中國投資設廠,並使他們獲取豐厚利潤。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西方的封鎖,藉助於西方的資本和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知識經驗,加速中共初級共產主義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

江澤民們對自己能從老祖宗處找到諸如此類的說法一定非常興奮,這給他們增加了共產主義教義上的合法性,並找到一條有效的利用資本主義,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現實途徑。可能最終戰勝西方,戰勝美國,這如同給江澤民們注射了臨死的迴光返照興奮劑。但是同共產主義歷史上發生的情況不同的是,中共處於中國共產黨的最壞時期,其無可救藥的制度性腐敗不僅無限的覆蓋了整個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並且腐蝕,俘虜並使西方的寡頭和夢想從中國發大財的大小外來資本家蛻化變質,放棄民主國家的基本道德價值,迎合中共的口味。這就是中共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江澤民創造性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共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更壞範例──中國特色的社會機會主義。這就是「中共模式」的敗壞道德基調。

第三節 和希特勒比,中共的成就簡直就是浮雲

歷史有時是會驚人相似的重複,不同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拿中共和納粹德國相比,中共黯然失色。

下面採拮的是中國一些網站上貼出的關於納粹德國的情況介紹和分析。中國人素來有「借古諷今」文風,這些心明眼亮中國人希望向世界傳遞什麼信息,讀者自知。【40】

眾所周知,二戰德國在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下推行的是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通過國家的力量,收購和擁有企業,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希特勒在一段演講中很清楚地講到這一點:「國家社會主義既不把個人也不把人類作為其考慮問題、發表意見和作出決定的出發點。它有意識地把國家當作它整個思想的中心……國家社會主義要求保護民族,必要時犧牲個人為代價。必須使每個人逐漸認識到,他的自我同整個國家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這和今天的中共何其相似。

德國民眾的「強國夢」與納粹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狀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賽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繫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允諾要盡快改變戰後軍工企業停產造成的大量工人失業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把納粹黨視為解決德國社會問題、實現德國民族強盛的希望。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大勝,希特勒獲得了組閣大權。

取得執政地位後的希特勒和納粹黨,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吞噬了市民社會,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合一,建立了一個全權主義的國家。這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反對。在上上下下充斥著民族主義狂熱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以迅速實現德國的復興,很輕易地就成為了德國人最大的共識。正因為如此,納粹的消滅異己思想、反猶太人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復興民族主義的旗下被德國人容忍。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之所以能夠獲絕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主要原因在於到1936年希特勒解決了德國大眾的失業問題;當然,他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蹟」,而且創造了「擴軍奇蹟」,到1939年德國實際上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希特勒還推動德國的社會變革,推進了德國人的「社會化」,讓他們感到了集體生活的溫暖。僅1933、1934、1935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而且這完全不是靠外國投資和援助取得的。希特勒上臺後積極擴大對外貿易,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

國力的迅猛增強,大大提升了德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歸屬理念。1935年1月13日,薩爾州舉行了未來歸屬問題的全民公決,結果以90.8%的高票率,決定回歸德國。同年,柏林獲得了1936年奧運會的舉辦權。

政治和文化

希特勒上臺時所處的環境,比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惡劣,因為希特勒面臨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陰影,凡爾賽條約還在制約著德國。還有戰爭賠款,民族自信心喪失,還有法國還佔領了一部分德國的領土。

納粹黨的黨綱裡更是明確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要求將壟斷性企業收歸國有,工人分享企業利潤,國家以廉價出租的方式扶持小商人,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機,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嚴懲高利貸者等;對外則要求廢除歧視性的凡爾賽和約,建立一個強大的超越議會民主的中央集權的人民國家,致力於建立政俯控制一切的制度。

在希特勒執政期間,德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幾位導演都在這個時代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他們發明的許多拍攝技法好萊塢至今仍在沿用,尤其是為納粹黨拍攝的幾部記錄片堪稱經典,開創了大場面電影的先河。1936年夏天的柏林奧運會,成為希特勒和納粹黨宣傳的盛大舞臺。成百上千的外國運動員──其中包括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蘇聯人、波蘭人……這些德國未來死敵國家的運動員們,集體向觀眾席上的希特勒和納粹官員們行舉臂禮。它也同樣是希特勒的獨創,在當時的歐洲被看作極其時髦的禮儀。

改善國內經濟狀況

在希特勒的積極成就中,首先必須提到的是他的經濟奇蹟。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1932年作為德國失業最高潮,全國失業人士達600萬人,德國6600萬人口中,幾乎一半以上的人口處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希特勒和納粹黨派才有機可乘,通過對民眾「偉大的承諾」而步步高增聲望。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比利時為8.7%,荷蘭為9.9%,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蹟」,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裏,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蹟。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臺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一年內,全德就約有一千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一時間納粹報刊、電臺和電影廣為宣傳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現在納粹德國的工人也成為可能」。德國還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1938年夏天,希特勒聲稱,德國要實現「每個德國職工擁有一輛小汽車」。然而,納粹這樣的宣傳並不是人們常看到的政治牛皮,而是在短短的時間內向人們兌現了的承諾。當時普通德國民眾的賦稅得到減免,退休人員開始享受醫療保險,德國士兵的妻子享受了最好的待遇。從1932年到1937年,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種成就遠遠超過了羅斯福的成就。美國直到二戰以後,才做到了一般工人可以帶薪休假,一般工人可以有汽車。

納粹政權靠社會福利政策換取了普通德國民眾對其內政外交政策的全力支持,將普通德國民眾對納粹政權獨裁專制的不滿情緒減少到最低程度,以至於普通德國民眾普遍認為希特勒的人民國家是一種討人喜歡的獨裁。在納粹統治的短短12年中,德國民眾與納粹領導層保持了高度一致,德國民眾被積極地動員起來將自己的命運與納粹政權融為一體。

從納粹上臺的1933年到1939年,德國的國民生產增長有的估計年達20%以上,有的估計竟達100%以上,但從總的情況看,德國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那麼此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聚集了可支撐一場世界大戰的經濟、國防實力,可想而知,納粹德國當時確實是創造出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蹟的。而相對應,西方英美等國於1937年又發生了新一輪經濟危機,尤其是美國,1937年10月19日,證券市場崩潰,到11月,全國失業人口已達一千一百萬人,另有部分失業人口五百五十萬人。

在此期間,納粹德國舉國大修高速公路和顯示新德國帝國氣派的各種宏偉建,希特勒還強調發展「人民車」、「停車場」、「自由貿易中心」、「公園」與「綠化區」的建設。當時德國有了世界上第一條的高速公路,德國在希特勒時代有了四千公里的高速路,現在德國高速路的四分之一還是希特勒時代修的,很有意思。而美國那個時代還沒有高速路。人民的溫飽問題幾乎是在希特勒擔任總理的一、二年時間內就實現了。

汽車工業在納粹德國「經濟奇蹟」的創造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希特勒上臺剛剛11天,他就親自主持了柏林汽車展的開幕式,並公開表示:要讓德國民眾每人都擁有1輛自己的轎車。希特勒把「國民轎車」概括為:最高時速100公里,百公里油耗小於7升,可乘載2名成人和3名兒童,售價不超過1000馬克。在這裡,他第一次使用了「大眾汽車」(Volkswagen)一詞。同時,高速公路網計畫付諸實施。3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在1933年至1938年之間完成。希特勒的汽車化政策為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其經濟體制是沿著加強納粹國家對經濟生活全面管制的方向發展,把以市場經濟為主的體制變為以國家干預經濟為主的體制。

對外擴張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經濟奇蹟是希特勒最享盛譽的成就,但不是其唯一的成就。希特勒上臺後的1935年,德國實行陸軍普遍徵兵制,並正式成立空軍,接著又大造軍艦和潛艇。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成為歐洲軍力最強大的國家。有計畫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1940年到1944年,平均的武器產量又增加了兩倍。到了戰爭爆發的時候,納粹德國的累計軍費開支已經達600億帝國馬克,所佔國家年度財政預算的比例從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當於德國該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國的軍費開支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美國為1%。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就是通過不流血的外交征服,一步步使德國從一個戰敗國成為了「正常」國家。《凡爾賽和約》使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萬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希特勒上臺後,經過一番折衝,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臺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1939年3月15日,德軍佔領布拉格。1939年4月20日,希特勒五十大壽,德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所有各兵種的軍旗都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軍旗營」,這麼多的軍旗都向希特勒前傾致敬。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鐘,建築了一座高達七十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十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兩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臺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提出的對外政策綱領是用武力奪取」生存空間」,然後全面利用被奴役國家的工業、人力和物力,為德國統治階級謀利益。希特勒對到會的資本家說:」如果我們要解決生存空間問題,我們就要運用整個民族積累起來的政治力量。所以現在大家爭吵我們的軍隊是10萬還是30萬,這完全無關痛痒,問題在於我們的軍隊至少是800萬。」800萬軍隊的建設和奪取」生存空間」的戰爭對於壟斷資本家來說,那將意味著神話般的巨額利潤。所以,希特勒的講話征服了德國壟斷資本家的心,博得了他們的熱烈掌聲和喝采。在這一次會議上,壟斷資本家們就納粹黨執掌政權的問題,原則上達成了協議。

希特勒的「合法性」和國際壟斷資本家的支持

這裡抄錄一段據說是希特勒在戰爭開始前,對德國人民的一個講話:

「我接受了這樣的一個國家,它因為信任外國的諾言和由於民主政府的惡劣制度而面臨著徹底的毀滅……我克服了德國的混亂,重新建立了秩序,並且大大增加了生產……發展了交通,使龐大的公路網得以興建,運河得以開鑿,巨大的新工廠得以出現,同時也致力於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與教育水平。我曾做到了使700萬失業工人全體重新得到工作……我不但使德國人在政治上團結了起來,而且使他們重新武裝了起來,我也曾致力於一頁一頁地撕毀那長達448條的條約,其中包含著任何國家人民和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忍受的最卑鄙的壓迫。我把1919年從我們手裡搶走的地方奪回來給了德國。我把成百萬被迫與我們分離而飽受辛酸的德國人領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希特勒除了得到本國壟斷資本家的支持外,還得到國際壟斷資本、特別是美國大老闆的支持。美國大壟斷巨頭摩根、洛克菲勒、杜邦、亨利•福特,英荷殼牌石油公司董事長德特丁,英國報業大亨羅特米爾,瑞典火柴大王克雷格爾和法國軍火商康採恩施賴德爾•克雷佐等,都給希特勒提供了大量金錢。一些美國壟斷資本的喉舌公然支持希特勒上臺。《紐約時報》於1931年6月1日寫道:」假使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總理,那就顯然在華盛頓更孚眾望了。」美、英壟斷資本家們把希特勒看成是把德國和歐洲從無產階級革命」危險」下拯救出來的救星,他們希望希特勒上臺執政,消滅德國的革命民主力量,以確保他們在德國的大筆投資和貸款。



来源:摘自《真實的江澤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