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整體經濟基本面「脫實向虛」。(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看中國2016年11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的上市公司紛紛進入房地產市場的現象,顯示出了當前中國經濟最為扭曲的一面,即整體經濟基本面「脫實向虛」。10月30日,中共政府網站發文再次提到了要警惕「脫實向虛」,這也是自10月10日以來,官方媒體對此的第四次發聲。原中國央行的官員透露了實情,這將成為貨幣政策新考量。
中國經濟最為扭曲的一面
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76家上市公司發布房產交易公告,其中包括出售或處置房產、轉讓房產、購買及投資性房產、涉及到房產的關聯交易、房產抵押等等。上市公司「扎堆」賣房有一些是為了保業績,還有一些是為了保殼。當其主業產生的收益被「炒房」遠遠拋在身後時,一切經濟轉型都是空談。
一方面,「炒房」帶來了超高收益,誘導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從實體經濟中抽離出來,流向房地產市場,導致資金「脫實入房」的出現,進一步惡化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A股有1305家上市公司投資房地產。
另一方面,房地產價格的高漲,會進一步抬高個人創業、企業創新轉型的租金以及其他成本,抑制整個經濟體的創新發展動力。
三週四次發文示警 官媒在急什麼?
10月30日,中共政府網站發文再次提到了要警惕「脫實向虛」。這也是自今年10月10日以來,官方媒體對於警惕資金「脫實向虛」第四次發聲。
文中提到,過去中國經濟增速很高,資金投入各行各業都有不錯的利潤;而如今投資的整體回報率出現下降,資本的稀缺性不再突出。在此背景下,資本容易「脫實向虛」,進而影響到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
此前,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發文稱,抑制房地產泡沫考驗政府智慧。文章中提到了一種現象就是「脫實入虛」,指的是在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情況下,並沒有將資金源源不斷地引入實體經濟,而是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金融市場。這種情況的出現造成了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也使得經濟增長並不靚麗的情況下,股市、樓市等卻異常火熱。
這一現象的升級是在今年9月,伴隨著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出售房產來獲得收益實現業績增厚、扭虧甚至保殼後,樓市之熱與實體經濟之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10月10日發表文章提出,資金大量湧向房地產行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實體經濟難以創新發展,進而導致就業減少與收入降低,而炒樓並不創造就業,彼此的影響無法抵消。住房的本質功能還是居住,房價雖說受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但最終是靠不斷聚集的人口作支撐。喪失了實體經濟的吸聚效應,城市人口最終會外溢,樓市暴漲可能是一場虛假繁榮。像早年的鄂爾多斯,現在的東北多數城市,都曾經或正在經歷這樣的重創。
分析人士認為,官媒的文章顯示出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陷入兩難境地,隨著人民幣不斷貶值,大量資本想方設法逃出中國,中國央行也在回收流動性。而實體經濟仍不振,降准和降息釋放出來的資金進入樓市,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擠出效應。
中國貨幣政策的新考量
原中國央行官員也透露出中國央行現在的窘境。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原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認為,中國貨幣政策存在「新的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即通常所稱的經濟學術語「三元悖論」,用於闡述一種宏觀經濟政策狀況。管濤在接受中國證券報採訪時解釋說:我們不可能同時既要保匯率,又要保外匯儲備,還要搞開放。
這或意味著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在抑制資產泡沫的同時還得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且還要應對匯率的變化,那麼其會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作出新的平衡。
10月27日,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在官媒發文稱,中國資金「脫實向虛」有所加重,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增加,推高了資金成本,大量資金湧向房地產等金融屬性較強的行業,加劇了資產泡沫,累積了系統性風險,這既不利於實體經濟也不利於金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