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網路資料圖片)
【看中國2016年10月16日訊】最近,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等兩個文件,債轉股將正式鋪開。這意味著央行前一向流往房市這個儲水池的貨幣已經過多,政府嗅出危險氣味,於是一邊讓各地政府出臺限購令,一邊準備打開另一個儲水池股市的閥門。
債轉股的「市場化、法治化及政府不兜底」
國內媒體已經沒有原來那麼自由,一向還能乍著膽子談點問題的《財新網》最近因為「刊發導向存在問題」的報導被罰,因此,國內只能看到對債轉股的一片叫好聲。從對《指導意見》明確債轉股「三個鼓勵」、「四個禁止」,到AMC(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將因債轉股大賺一筆的利好消息,給各種股民的印像似乎是:政府嚴格把關,這次推上市的企業都是優質企業或者較優企業,只要時機一到,進場炒作也將賺錢。
其實,仔細解讀《指導意見》中的「三個鼓勵」與「四個禁止」,就會發現無非是文字上做文章,「三個鼓勵」中的哪一類企業,在中國現在是高度稀缺的品種。只要分析「四個禁止」中列明的四類企業,就會明白債轉股將會讓大多數殭屍企業在債務重組後包裝上市。
何謂「扭虧無望、已失去生存發展前景的「殭屍企業」?仔細琢磨一下,覺得「殭屍企業」成了「殭屍」之後,還能夠讓政府不斷強迫銀行拿貸款餵養,其理由只能是「扭虧有望」,企業向政府及銀行陳述目前的虧損原因之時,肯定是國際大環境不好,比如鋼鐵企業會說這是美帝與歐盟加高關稅,導致我企業出口不利,一旦經濟形勢好轉,企業必定大有希望。
「惡意逃廢債行為」,在西方國家,逃廢債就是逃廢債,沒有善意、惡意之分。《指導意見》中一個「惡意」作為定語,立刻解脫了許多逃廢債企業。因為什麼樣的逃廢債才能叫「惡意」?由誰來認定企業逃廢債行為屬於「惡意」或者「非惡意」,這裡的尺度大有講究。
「債權債務關係複雜且不明晰的企業」,中國大型國企存活到今天,找不到「債權債務關係不複雜的企業。所謂明晰或者不明晰的標準是什麼?有百分之幾十不明晰才可以算作總體不明晰?就看政府怎麼界定了。
「有可能助長過剩產能擴張和增加庫存的企業」,這對企業來說,也不是一道過不了的關口,因為全國幾十個行業,行行都有產能過剩,雖然都有行業協會,但到底有多少庫存,行業協會其實不清楚,是本糊塗帳。 但每個想債轉股的企業,均可證明本身產品優質,銷路不錯,增加庫存是別的企業。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全國鋼協下去調查的時候,就聽到企業互相指責,聲稱自家鋼材質優價廉。
鑒於以上分析,以及我對中國式智慧的瞭解,可以大膽預測:大多數能夠存在至今的殭屍企業,經過資產重組後,最後都能在股市上滿血復活。企業的售股說明書肯定非常漂亮,讓股民讀後投資信心大增。當然,我知道股民早就不讀這些了,他們只看當天的股市行情,尋找某只正在強勁上升的股票。
市場化債轉股:政府不強制
債轉股非本屆李總理髮明,是朱鎔基總理在上世紀90年代的創新。那次倒是很成功,不僅消掉了企業壞帳,讓銀行解套,還養肥了幾家處理銀行壞帳的資產管理公司,只是最後的買單者中卻有中國成千上萬的股民。由於2015年股災的災難記憶還在,這輪債轉股推行之時,最重要的宣傳任務是為債轉股正名,說明本輪債轉股與朱總理那次有所不同。
被列舉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堅持「市場化債轉股」,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規定「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銀行債轉股是兩步走,第一步是向實施機構轉讓債權,第二步由實施機構將債權轉為目標企業的股權。沒說明的是,這些實施機構其實都不會做長期股東,最後還是會上市,讓股民購買。
哪些機構是實施機構?《國務院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意見》提出,鼓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多種類型實施機構參與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一般讀者不太清楚的是,上述公司在朱鎔基總理推動第一輪債轉股時,有的剛出生,如保險公司;更多的還未出生。因此當時朱總理為解決中行、工行、建行、農業銀行長期的呆壞賬問題,推動其股改上市,只能從無到有,由政府出資400億元,成立東方、華融、長城、信達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也稱四大AMC),各自承接處置對口銀行的不良資產壞賬處置。這些公司利用當時外資想瞭解中國金融業運作內情,願意購買打包的不良資產,淘到了第一桶沉甸甸的黃金,經過多年發展,現在早已成為橫跨多領域的金融巨頭。以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信達為例,2014年末,其合併總資產達5444.3億元人民幣。
有這種財大氣粗腰桿壯的親生兒子在,中國政府再推動債轉股,根本不需要由自己出面強制。須知中國政府也有難處,在推動金融(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不斷得讓金融系統適應國際標準,這種情況會體現在相關法律中,比如現有《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在境內向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另外,根據巴塞爾協議制定的資本管理辦法規定,銀行被動持有企業股權,兩年內風險權重為400%,兩年後上升為1250%,而正常貸款的風險權重僅為100%。按照這個規定,銀行持有股權,會在評級時受影響。
銀行也是政府的親生兒子,為國企早就做了不少犧牲,總不能再讓其國際信譽受損,所以,另外幾位親生兒子,即AMC等得出來為父親分憂了。
債轉股的結果到底是誰受益?
首先是銀行,銀行可以通過債轉股沖銷壞帳。這一點,政府宣傳還不是假話。如同朱鎔基總理利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壞帳,將銀行帳面處理得很乾淨一樣,這次也可以通過債轉股,逐步將銀行壞帳轉移,銀行帳面會再現乾淨狀態。
其次是承接處理債轉股業務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這三類公司當中,以處理銀行不良債務起家的AMC富有經驗,應該更能獲益,政府作為「父親」給「兒子」們的機會均等,「兒子」們各靠自己本事掙錢,這當然屬於市場化範疇了。
明白了上面這些,就會明白近期發布的《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中規定,「此次債轉股是由市場主體自主協商確定,包括債轉股的資金籌措也是以市場化方式籌措為主,各相關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收益」。須知這些市場主體,包括國企,都是中國政府的親兒子們,只是有的兒子富(AMC),有的兒子窮(國企),還有的兒子(國有商業銀行)為救另外的兒子(國企)陷入困境。老父親還想繼續穩坐王座,得讓兒子個個全活著,否則王座不穩。加之老父權威猶在,兒子們哪個敢不聽號令?
但是,最終這些股票都要陸續上市。當然,這些中國的實施機構也想繼續到海外尋找投資者,比如AMC在去年曾放過一陣風,想重施故伎,讓外資來購買銀行不良資產,但外資銀行好像至今沒上鉤。不過這也好辦,最後全推到A股市場上去,只要各種造勢能夠讓股民看到金光燦燦的股市景象,不愁這些由國企債務轉成的股份賣不出去。另外,還有幾十萬億美元的國際游資找不到去處,最近有不少投行表示要進軍中國債市,這些優質的接盤者來了之後,很有利於鼓舞股民士氣。
至於對一般股民而言,入市之前,務必參考兩篇文章,一篇是2016年6月10日的《股災週年祭:A股市值蒸發25萬億 人均24萬》,另一篇是《2015年以來三次股災大面積暴跌全記錄,中國股民都是股堅強》,理解一下「市場化」、「政府不兜底」的真實含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看中國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請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據此進行證券投資操作而產生的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