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與張皇后畫像。(網路圖片)
如果把皇帝也作為一個普通人看待,那麼我想,朱祐樘可能是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了。首先作為一個男人,他是一個用情專一的男人,他的一生只娶了一個老婆,那就是他的皇后張皇后。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另一個皇帝能做到。
同時,他又是一個心地寬容,知恩圖報的皇帝。他的親生母親被他老爹的寵妃萬貴妃害死,他自己也差點被萬貴妃所害,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沒有追究萬貴妃的家人(那時萬貴妃已死),只是把他們罷官了事。
再則作為一個皇帝,他實在又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皇帝,在他在位期間,扭轉了明朝從英宗以來的頹勢,國運蒸蒸日上,四野清平,使明朝的國勢重新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史稱“弘治中興”。可以說,這是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缺點的一個皇帝,所以我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之一。
踐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中國古代的成年皇帝,很少沒有三宮六院,嬪妃成群的。明代的皇帝尤其如此。但有一個明代皇帝例外,那便是孝宗朱祐樘。有人說,他可能是中國皇帝中惟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的一生中只有一個皇后,而且沒有其他的嬪妃。
皇后張氏,興濟(今河北滄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後選後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於平民之家。張氏的父親張巒,原只是一個秀才,以鄉貢的名義進入國子監,也就是說從地方學校保送進了國立最高學府讀書,成為國子監生。張氏出身於這樣的讀書人家庭,家教自然還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月初六日,張氏與時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
同年的九月,張氏被正式立為皇后。張皇后在弘治四年(1491)的九月二十四日生下了皇長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武宗。朱厚照一生下來,面貌非常清秀,“粹質比冰玉,神采煥發”,舉止非常。因此,孝宗對這個兒子非常疼愛,對於張皇后自然更是寵愛。晚明學者黃景昉說:“時張後愛最篤,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然。”皇帝、皇后像民間的夫婦一樣,每天一同起居。這在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見。
孝宗只娶一位皇后的原因
身處粉黛成群的後宮中,孝宗這樣的情形的確讓人費解。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溫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對於男女之事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
第二,孝宗幼年為避萬貴妃的迫害,6歲以前一直是秘密養育於宮中的安樂堂內。他對於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隨之而來的宮闈鬥爭,可謂體會深切,有切膚之痛。所以,這可能是他不願有過多嬪妃的一個原因。
第三,張皇后本人的性格也許較為活潑,對孝宗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史稱張皇后“驕妒”,從後來她在政治鬥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張皇后確實絕非庸常之輩。
第四,大臣謝遷的勸諫。本來,皇帝廣納嬪妃是極正常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大臣也不會反對。例如,成化朝的時候,群臣因為憲宗二十八九歲還沒有兒子,竟紛紛上書要求皇帝廣納嬪妃。那麼,謝遷何以會多此一舉呢?事情是這樣的。弘治元年(1488)二月,禦馬監左少監郭鏞請預選淑女,等孝宗服除後在其中選兩名女子為妃。當時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謝遷就上言說:“六宮之制,固所當備。而三年之憂,豈容頓忘。今山陵未畢,諒陰猶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說,皇帝選妃,自然是應當的。但是,憲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喪的草廬還是新的呢,怎麼就談起選妃的事來了?孝宗號稱以孝治天下,曾經定下了為憲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鳴鐘鼓,不受朝賀,朔望宮中素服”。因此,謝遷既有這麼一說,選淑女以備嬪妃之選的事情就擱置下來了。
後來主編《孝宗實錄》的焦芳借此非議謝遷,認為謝遷這樣的舉動是為了討好當時的中宮張惶後。但是,也有人為謝遷辯解說,謝遷諫選淑女,不是禁止孝宗這麼做,而是請皇帝緩一緩再做,其實也合情合理。但無論如何,因為謝遷這麼一來,後來選妃的事雖屢經提起,卻都沒有得到孝宗的同意。因此,成化二十三年始成為太子妃的張氏,非但在同年孝宗即位後正式成為皇后,而且集專寵於一身,直到孝宗去世。
孝宗感情專一造成的影響
孝宗夫婦的伉儷情深,雖然令人羡慕,卻對弘治朝以及後來的政治格局,發生了一些影響。從孝宗本人的意願看來,這些影響應當都不是他所想看到的。
第一,弘治夫婦感情之專一,造成了皇帝的子嗣相對地較少。張皇后一生中為孝宗生了兩子三女。但是,皇二子朱厚煒與皇長女太康公主,先後夭折。因此,孝宗只有朱厚照一個傳人。後來朱厚照又沒有兒子,所以孝宗的血脈便絕了。這在16世紀初期的一些大臣們看來,一個如此賢明的皇帝竟然無後,實在是令人痛心。後來,一幫大臣非要繼朱厚照之位的世宗稱孝宗為“皇考”,不無有這種為孝宗立後的心態在。孝宗單傳,武宗無子,世宗以藩王身份入繼,這種情況引發了明代中期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大禮議,對明中後期的歷史影響深遠。
第二,孝宗夫婦感情的專一,造成了弘治朝外戚張延齡、張鶴齡的跋扈。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氏成為皇后且受寵于孝宗,給張家帶來了極大的榮華富貴。父親張巒在弘治四年(1491)進封為壽甯伯,不久封侯,死後追贈為昌國公。張皇后的兩位弟弟,也先後受封。
張鶴齡繼承了父親張巒的封爵為壽甯侯。張延齡初封建昌伯,在弘治十六年的時候(1503)也進封為建昌侯。孝宗還在皇后的家鄉興濟為張家立家廟。據說張巒還未因女兒的大富大貴而跋扈,仍然非常尊重讀書人,禮敬士大夫。但是,張鶴齡、張延齡兄弟以外戚驟然富貴,不免氣焰囂張,縱容家人掠奪民田,魚肉鄉里,幹一些犯法的事情。大臣們紛紛向孝宗提意見,要求追查張氏兄弟的違法之事。於是,孝宗派侍郎屠勳和太監蕭敬去查實。但是,事情查實了,卻沒有辦法處理,因為皇后不同意處理她的兄弟。
而且,皇后生氣了,孝宗也得跟著假裝生氣。事後,孝宗將蕭敬找來,對他說:“你們說的我都相信。”然後,賜給了蕭敬一些銀子,這件事情就算不了了之。當時的大臣中,像李夢陽、吳世忠,都差點因為彈劾張氏兄弟而獲罪。
也許,在孝宗看來,張氏兄弟雖然有過錯,但畢竟是皇后的弟弟,所以一般的小過錯能寬免就寬免了。當然,他也知道放任張氏兄弟的後果,所以希望通過自己的教誨來使二人收斂。有一次,皇帝遊幸南宮,皇后、太子、皇后的母親金夫人以及張氏兄弟陪同。席間,皇后、太子及金夫人離席。孝宗便將張鶴齡單獨叫來。人們遠遠地看到張鶴齡摘下烏紗帽向皇帝叩頭。從此以後,張氏兄弟的行跡較為收斂。張氏兄弟,後來在正德朝和嘉靖朝之交接期間,因為擁護世宗登位,曾經非常受世宗的寵幸。但是,二人最後的命運讓人嗟歎:張鶴齡被關在獄中死去,張延齡被殺於西市。這固然有世宗忘恩負義的因素,但二人的驕橫無法,無疑是授人以柄。
張氏的晚景淒涼,不堪言說。先是失去了丈夫孝宗,而後失去兒子武宗,再遭侄子世宗之逼迫,不得不哀求世宗放過自己的兩位弟弟。但是,在她生前,張鶴齡死於獄中。她死後的第五年,張延齡被殺於西市。皇權的尊貴與無常,她都有切膚之感!
責任編輯:辰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