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保民,是中國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做為個人,唯有修身立德,方能齊家治國,得到上天的護佑。家國一理,治世唯有敬天保民,方能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的典故出處
西晉(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時期,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出身於一個名為河內司馬氏的世族,祖父司馬懿乃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太尉、丞相,其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都是曹魏時權傾一時的權臣。
《晉書》記載:「暨漢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撥亂濟時,扶翼劉氏,又用受命於漢。粵在魏室,仍世多故,幾於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於艱難,此則晉之有大造於魏也。」
武帝建國後,泰始元年、二年皆有鳳皇(鳳凰)六、青龍十、黃龍九、麒麟各一等異象,見於郡國。三年春正月癸醜,白龍二見於弘農澠池。丁卯,立皇子衷為皇太子。詔曰:
「朕以不德,托於四海之上,兢兢祗畏,懼無以康濟宇內,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於置胤樹嫡,非所先務。又近世每建太子,寬宥施惠之事,間不獲已,順從王公卿士之議耳。方今世運垂平,將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使百姓蠲多幸之慮,篤終始之行,曲惠小仁,故無取焉。咸使知聞」
敬天保民的治國思想
敬天保民是古代帝王一以貫之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理念。早在周朝時已經成形。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周公為國家制定一整套典章制度,闡述敬天保民的理念,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恤民安民」、「力農無逸」、「任人唯賢」等。
「以德配天」,就是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先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他講述自周代後稷、公劉、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等聖君敬事上帝,不斷努力進德修業,因此而獲得上天的佑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如違「德」,則必受上天懲罰。
「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尚書·無逸》)要善於從小人的怨詈中聞知已過,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過錯。在周公看來,每一個君主都應該像商高宗、周文王那樣,每當體察到民眾有不滿情緒的時候,都不遷怒於民眾,反而求諸己,修明自己的品德,只有這樣,民眾才能安居樂業。
」治民祇懼,不敢荒寧「(《尚書·無逸》),要體察民情,使民眾安樂。周公不止一次地告誡群臣子弟,要」知稼牆之艱難「,要知道民眾的痛苦,」知小民之依「(《尚書·無逸》)
《明史》卷四十八「敬天法祖,無二道也。直至清朝康熙大帝,在其遺詔中開篇即言:「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共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保邦於未危,致治於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為久遠之國計,庶乎近之。」自言「欲致海宇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