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對中醫養生的影響深遠。(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有一天,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們,大都能活到一百歲,而仍然動作靈活並且不顯得衰老。可是現在的人,才五十負歲左右,便動作遲緩,呈現出一派衰老的跡象。古代人和現代人的這種差別,是由於時代與環境造成的?還是因為人們違反和養生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遠古時代的人,懂得養生之道,能夠按照天地間陰陽變化的規律,調整體內的陰陽變化;適當的運用導引、氣功等方法以調養精神,做到飲食有節制,起居作息有規律,不過渡操勞,因此能夠使精神與形體相互協調,健康無病,活到人類應有的壽命即一百歲以後才去世。
而現今的人則不然,他們把酒當作湯水貪飲不止,生活毫無規律,常酒醉之後又肆行房事,縱情色慾以致精竭陰枯,用不正當的嗜好將體內的真氣耗散殆盡。他們不知道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調養自己的精神,只知貪圖一時的快樂,而違背了養生之道,違反了人生真正的樂趣,作息無常,所以活到五十歲左右就顯示得衰老了。
遠古時代,對養生之道有高度修養的人,經常教導人們說:對於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氣候變化,要注意適時迴避;思想上要保持清靜安閑,不要心存雜念。這樣體內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們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還能從何處來侵犯人體呢?
所以那時的人們都能夠聲音安閑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身體雖然在勞動卻不覺得疲倦,人體正氣調順,因為少欲,所以每個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每個人的願望都可以實現。在飲食方面,不論是粗糙的還是精製的,人們都覺得美味可口;在衣飾方面,不論是華麗的還是簡樸的,都覺得很隨便;對於當地的風俗習慣,也很滿意;每個人都安於自己的本份,而沒有地位的高低貴賤感。他們這個時代的人們,可以說是十分的樸實啊!
正因為如此,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們的視聽,淫念邪說就不能支援他們的意志。無論是愚笨的抑或是聰明的,無論是德才兼備的抑或是才能低下的,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因而符合養生之道的要求。
之所以他們能夠活到一百歲而仍然不顯得衰老,就是因為這些人全面掌握了養生之道,使天真之氣得到保護而不受到危害的緣故。
腎主水,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藏精,精氣的來源除與生俱來的「先天之精」外,還需其他骯髒「後天之精」的充養。所以五臟的精氣充盛,腎臟的精氣才能盈滿溢瀉;而人到老年,五臟精氣不充,功能衰退,天癸竭盡,因此會鬢髮斑白,身體沈重,步態不穩,也就不再能生兒育女了。
黃帝說:我聽說在遠古時代,有精通養生保健規律和方法的人,他們能夠始終保持真精和真氣的充盈,因而被稱為「真人」。這種人能夠掌握天地造化之機,把握陰陽變化的規律,吐故納新,精神內守,形體肌肉保持協調如一,所以的奉命能夠長久,且與天地同在,沒有終結之時,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養生之道的結果。
在中古時代,有一種在養生方面稍遜於「真人」的人,被稱為「至人」。他們心性淳樸,全面掌握了養生之道,能夠使體內的陰陽變化與宇宙間的陰陽變化協調一致,能夠順應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的演變,超凡脫俗,促使精神,神遊於天地之間,視覺和聽覺能達八方極遠之處。他們可以延長壽命,形體不衰,獲得與真人相同的結果。
其次,還有一種遜於「至人」的,叫「聖人」。他們安居於天地和氣之中,順從八風變化的規律,將自己的嗜好適應於世俗的習慣,無嗔無怒,他們的舉止行為不脫離現實環境,穿著打扮也與其他人沒什麼兩樣,在外不讓忙碌的事務勞傷身體,在內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紛擾,把安靜樂觀作為自己的任務,把悠然自得作為自己的功勞。這樣他們的形體也不易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其壽命也可達到百歲。
還有一種善於養生而德才兼備的人,稱為「賢人」。他們能夠效法於天地變化的規律,遵循日月執行有晝夜盈虧的道理,分辨星辰位置,順從自然界陰陽變化、四時寒暑變遷的規律,調養身體,以求得符合遠古朝代的養生之道,他們的壽命也可以延長,但卻有一定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