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的。(圖片來源:Pixabay)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秋分祭月習俗由來已久,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說的古代帝王禮制中的春秋二祭。祭月有節,也就是現在的中秋節。而在最早,先人們祭月,選的則是二十四節氣中秋分這一日。此時暖濕空氣消退,天空明淨,星朗月明,確實是賞月的最佳時期。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祭拜日、月
先民認為,日屬陽之精,月屬陰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鄭玄也說,「君子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別成了祭祀太陽和月亮的日子。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應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祭日,稱「朝日」,供月,稱‘歲月」。‘歲月禮」就成為供月之禮的特有稱呼。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1531年秋分,晚間九點至十一點,月明風清,祭祀香菸點燃,明嘉靖皇帝親自在月壇舉行祭祀禮,沿襲兩千多年的秋分夕月儀式有了專門的場所。
雖然《周禮》中就已經確定了「兩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歷代的時間並不絕對固定(波動主要發生在比較短的王朝),不過,總的來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選擇。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雖在農曆8月,每年日子卻不固定,由於這一天在農曆8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秋分當天,天上挂的,並不一定都是滿月。而月亮不滿,賞月就不能盡興,「祭月」之儀,也就無從談起,祭月無月大煞風景。
所以,後來,先人們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農曆8月15中秋這一日。月壇迎來了數百次隆重的皇家祭祀大典,那個與月有關的秋分被人淡忘,中秋逐漸取而代之。通常是過了中秋節,第二天就是秋分節氣。如2010年9月22日是中秋節,23日就是秋分。